高顿网校小编在2014年10月18日为您整理了一则财经业界评论:守住批评精神让文艺无愧于时代——单士兵先生
  10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个文艺工作者,其*5尊严只能来自于他的作品。创作出优秀作品,本身也是文艺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无疑正在成为文艺界的一堂必修课。很多人也希望通过相关学习,来寻找一条抵达优秀作品的创作路径。
  我以为,文艺要真正无愧于时代,在今天,关键还是要守住批评精神。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为什么写作?如果不能清晰回答出这样两个问题,文艺工作者注定无法完全进行有价值的创作。
  很多人喜欢套用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这句话——“这是*4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对今天这个处于变革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同样蕴藏着丰富复杂的内涵。看到国家强大、经济腾飞、国民自信,当然也就明白这个时代铺就了堪称“伟大”的底色。但是,又必须承认,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只有阳光,没有阴霾。
  从国家治理和公共管理的层面来讲,必须尊重起码的常识,必须面对客观的真实。那么,现在就必须有勇气承认,我们这个时代既有善治,也有腐败;既有富裕,也有贫穷。这实际就要求,在文艺领域,作家不能说瞎话,歌者不能昧着良心为权力唱赞歌。只有批评丑罪,荡涤污垢,才能对得起这个时代。
  问题是,在权力和利益驱使下,当前有一些文艺工作者以严重的精神萎缩与人格矮化,进行虚妄的表达,虚伪地歌唱,这种行为就是在侮辱文化的尊严,伤害人们的情感。比如,长期以来,文艺界充斥太多“赞美诗,歌德体”的文化垃圾,一再受人诟病。在汶川地震后,身为山东作协副主席的王兆山,为高调颂扬灾民得到“党疼国爱”,竟然高呼“纵做鬼,也幸福”,就曾激起公众普遍的愤怒。
  “凡是真正的诗人,必定是*9流的批评家”,法国诗人瓦莱里这样说过。当前,文艺界不仅缺乏真正的批评家,而且,很多文艺工作者还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结果让制造的大量文艺作品都成为“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失去批评精神,失去挑战威权和资本的勇气,文艺介入现实影响社会的力量只能日渐式微,这样的现实当然有愧于这个时代,甚至形成“文化垃圾”,制造“精神污染”。
  在谈到文艺创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这本身就意味着,不愿正视黑暗,不敢挑战丑恶的行为,不仅不符合创作本身规律,也不符合中央对文艺工作的要求。
  也就是说,不论是国家层面对文艺的公共诉求,还是文艺创作者个体的价值实现,当前都需要守住批评精神。文艺工作者只有尊重现实,敢于说真话,勇于释放个性,通过倡导争鸣与批评,来让文艺作品真正介入社会现实,才能满足时代价值的需要。
  “我扪心自问,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个人的写作配得上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吗?”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经发出过这样强烈的叩问。现在,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创作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内心要有一条清晰的底线,那就是不要再对权力谄媚,对资本调情,而要好好守护自己的批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对时代的责任担当,让作品抵达思想与价值的高处。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