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则是一篇11月13日*7的业界评论的文章:近期严查15万亿卖地钱——叶檀,大家可以慢慢阅读哦。
  如果把地方政府当作一家公司,中国的公司通常不愿意把财务情况尤其是使用细节公诸于众。
  紧箍咒已经念响。从8月开始,首次全国范围的土地出让金审计拉开,2008年-2013年6年间,地方政府总计约15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将成为审计重点之一。审计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财政影响,对民生影响,对利益相关方的财富影响。
  审计署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1年对部分地区的土地资金做了审计工作。2008年6月4日,审计署公告2007年对11个市及下属28个县的审计结果。虽然对地方政府做了大体肯定,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土地出让净收益2618.69亿元,其中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的有754.56亿元,仅占28.82%;支出出让金3296.59亿元。2010年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11个市的674.81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不规范,占征收总额的20.1%。另据国土部披露,2013年全国46个城市共欠缴土地出让金492亿元。
  对比3次审计结果,地方政府违规、变相减免土地出让金、用地单位拖欠土地出让金、部分土地出让金未纳入基金预算管理等问题屡屡出现。总体而言,是让买地者拖欠,而对被征地农民苛刻,在无法得到土地变性审批的情况下,以租代征,建高尔夫球场等,其中免不了地方政府挟带的楼堂馆所等私货。2008年公布的结果是,地方政府违规使用出让金83.73亿元。其中,挪用于建楼堂馆所和弥补经费等52.33亿元,出借和对外投资等31.40亿元。
  此次15万亿的审计结果如何?恐怕不容乐观。
  把地方政府当作理性经济人,上述审计数据不难理解。地方政府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换取大企业投资,拉动当地GDP与就业,还能够提升当地其他土地的溢价,堤内不足堤外补,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压低农民补偿,相当于沃尔玛向供应商要长帐期,在交易中强势的一方拖延付款时间,这是常态,尤其是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下,拖延帐期甚至会成为无底洞。
  但是,把地方政府当作经济秩序的守护者,当作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上述所有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向大企业提供低价地,无异于提供了错误的激励机制,让所有的企业囤地、从实体企业转型成为开发商。无论实体做得好不好,手上有核心区块的土地,就可以一本万利。本应受到公平对待的中小企业日子更加艰难,他们不仅要面对高额的融资成本,还得面对高房租的压力。并不奇怪,一波又一波的小业主会集体抗议提高租金,双重盘剥超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范围。
  另一方面,把地方财政维系在土地与大企业身上,风险极大,没有永远上升的行业,一旦某个重点扶持的行业周期下行,地方政府无法从大企业获得正常的税收与就业,相反,还得用财政进行补贴,当地土地必然进入寒冬,地方政府又该如何自处?
  土地市场错误的激励机制缘于地方政府错误的身份定位,地方政府回归执法者与守夜人本位,上述难题迎刃而解。以法治市,就不会出现地方政府嫌贫爱富、锦上添花的现象。未来,大企业可以获得低价地或者廉价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围绕土地市场、地方平台公司开展融资的信托、资管等项目也将逐步萎缩——相比于乌纱帽,GDP是小事。
  土地市场整治,付出的代价是地方GDP短时会下降,财政困难度上升,好处是未来的系统性风险会缩减。
  让人更加好奇的是,此轮大审计会有哪些官员落马?土地市场与基建市场一样,是腐败重灾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常常设置其中,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已开展四轮巡视,涉及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家中央单位、6家中央企业和2所部属高校,形成了47份巡视反馈情况报告。因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存在腐败问题,被中央巡视组点名的地方和单位占到被巡视地方和单位的六成以上(超过28个),反映了当前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可以想像,还会有土地硕鼠落网。重要的不是为此鼓掌,而是审计后彻底解决容易滋生腐败的制度性土壤。
  让地方政府回归本位,财政公开透明,是*9位的。
  注:在一个网络通讯困难的地方
  是幸福还是焦虑?
  在布丹总算解决了这个千古谜团
  在纠结中不得不放下
  晚上能发出来,心底有个声音,呵,痛快
  双十一到了
  整体消费没有怎么涨,不同的工具之间的竞争
  传统商业与互联网,互联网胜
  发上一封客观的信:
  叶老师,我所看到关于此事(墨西哥高铁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与此文基本符合。
  我的判断是,墨西哥国内正常的各方利益争斗所引起。国人以自己以往经验,以为找到一家背景“通天”的合作伙伴即可,却忽视了总统也有搞不定的可能性。WSJ 原文报道提到最近发生43学生失踪案,在国内对总统压力极大。这可能是总统为丢卒保车,忍痛割爱之举。
  多方报道提到中铁的当地合作伙伴与现任总统的渊源。内中当然有投标所带来的贿赂收买,但这在拉美任何项目都存在,只是这回时运不佳操作过于明显。国人以自身经验揣测,动不动提到国与国关系,恐怕是过头了。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