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小编在11月13日友情提醒您认真仔细阅读这篇业界评论:SUV消费为何只剩下了躯壳?——颜光明
  在我的印象中,当下不少SUV基本上属于休闲车,越野能力只是一种噱头。有人给它起了个很洋气的名字叫城市吉普或城市SUV,加上了城市两字的前缀,让它不再小众,具有普适性。
  可以讲,这是目前汽车厂商的营销策略和迎合需求的逐利手段。现在不少人都喜欢SUV,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追风或是赶时髦,而是把SUV当作了“汽车牛仔”,认为它不受路况条件的限制,随意而自由,是一种释放或表达。但由于传播和诱导的推波助澜,对于SUV的诠释更是混乱不堪,让消费者眼花缭乱,难以适从。比如,最近上市的一款某豪华车品牌的紧凑型SUV,明明是“奶油小生”,充其量也就是“穿小西服运动车”而已,却要戴上“天生无畏”的帽子;再比如,某车型为了突现自己是高档SUV,竟出现了这样的描述,“他们眼中的冒险,我们看来是赴一场盛宴,像绅士一样去征服”,把“精神诉求”当作了娱乐。但也有劝告和励志的,比如“别赶路,去感受路”,“多10%精神”等,仔细推敲,不是随意演绎,就是自作多情,或是故作深沉,玩文字游戏,甚至兜售廉价的欲望和土豪式的消费……
  十多年前,中国消费者对SUV的概念还很陌生,难以接受将这种车会纳入私人消费范畴。原因是,SUV还停留在工作用车或专门用途的层面上,比如军用、公检法、工程抢险或指挥车等。而对刚刚涉及汽车消费的国人来说,汽车尚未体现个性的表达,为了面子消费而买车占据了很大比例。处在汽车消费饥饿期的需求,一方面助长了对汽车诉求的误导和夸张,另一方面,粗鄙的煽情手段刺激了攀比之风。而当由公款购车占80%逆转为私人购车占80%的当口,汽车就已经不是春潮,而是“洪水”了。发生在20年前“轿车进入家庭”大讨论的激辩和争论,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今天汽车所面临的困境与尴尬。
  “笃信三厢,排斥两厢”,激活了传统文化“轿子”等门第观念,尤其是被禁锢了长达几十年的消费权利一旦释放,压抑的消费欲望就会如火山般爆发,冲破的不仅是社会秩序还有道德底线。这种没有约束的释放就像饥不择食的饿汉闯进厨房,岂能不饕餮?这些都因一夜暴富,又没相应的消费准备所致的迷失和错位产生的“汽车乱象”,生生地把“汽车梦”推向了“噩梦”。先是对汽车私有羡慕嫉妒恨的社会不满,后是被贴上成功标签的汽车全民化,再是比富斗狠,继而发展到今天汽车消费多元的杂乱与无序的困惑等,事实上汽车在扮演中国富有的同时,也在撕裂中国的形象。
  资料显示,现在几乎没有一家车企不生产SUV,SUV持续多年超过整个汽车销量平均增长速度,成为汽车品种中的一匹黑马。从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来看,2013年全国SUV累计销量303.9万辆,占狭义乘用车总销量的18.6%,同比上年增长50.8%。从大马力的豪华SUV,到中高级的SUV,以及紧凑型的SUV,再从洋品牌到自主品牌,SUV的野蛮增长超乎专家的预期和想象,而且在持续增长。今年前8个月国内SUV产销247.27万辆和242.77万辆,同比增长34.96%和34.50%。这意味着是乘用车增长的3倍。
  以前人们购买SUV不会是首次购买,现在则不同,SUV的首次购买率在明显增长。
  比如雪佛兰创酷和别克昂克拉、福特翼博、标志2008,自主品牌有长安G35、长城H2、瑞枫S3等,首先针对的都是年轻人,其次是首次购买者,再就是为了刺激市场增量。由此打破了SUV小众化的思维定势,实际上,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最爱,背后的推手不光是价格门槛的趋低,关键是消费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SUV最初的用户有不少是城市个体户或私营业主,把此车当作“客货两用”的小型货车。背景是为了不受进城限制应运而生的产物。最典型的车型就是长城“硬顶吉普”,私下里大家都把它当作了货车,等同于皮卡。想不到由于消费观念的转变“硬顶吉普”随之被漂白,华丽转身为时尚个性的前卫车型。尽管有山寨的嫌疑,但用户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用途已不再是以拉货为主,开始向以乘用为主的消费方向靠拢。歪打正着,时来运转。
  透过SUV热不难发现,人们并不在意真假四驱或越野,在乎的是一种消费方式,以此替代了传统的轿车消费,表达的是自我存在感,或是独立与自由的态度。所以,当SUV趋于小型化,价格进入10万元左右的区间时,SUV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副躯壳。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相较于那些动辄上百万或几十万的SUV来说,那些低端的SUV只是跟随的山寨或者说是从众的趋同思维。这种把“四驱”当“休闲”的混沌,说明当下对汽车的认知还处在浅显的层面,跟着感觉走,既是盲从,也是迷茫。当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SUV身上,在其他车型身上也频频出现时,汽车保有量已经逼近1.4亿的汽车大国,有必要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这是为什么。
  (作者为本报特约撰稿人)
  来源:*9财经日报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