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政策是吃春药同时长跑健身,这篇财经业界评论是11月28日新鲜出炉的哦。
  旁白:央行降息后,市场吐槽声一片,大家都说老大挺不住,搞刺激。官方喉舌挺身而出:
  官方舆论再三强调降息不会停止改革
  中国政府网和官方微信今日齐齐转发文章《降息背后的民生情怀 与经济逻辑》。文章强调“此番降息无法说明中国就此进入降息通道,也不表明改革定力受到干扰”,降息只是中央政府解决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必要手段,它客观上会有滋润企业、激活股市楼市等作用,但这并非调整改革大方向,只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从大局出发让经济保持活力。此前央行在宣布降息决定后的*9时间发布解读稿件,强调降息并非货币政策转向。报道写道:降息犹如一场春雷,既给渴望普降甘霖的市场主体带来及时雨的消息,同时也惊醒那些唱空中国的人士,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体现出对货币政策的收放自如。这种适应性的调整并不是说改变了政策取向,更不意味着“重改革、轻刺激”的定力动摇。降息背后既有民生情怀,也有经济逻辑,它的*9大好处就是降低融资成本,对企业或个人而言,贷款利息就少了一截。过去一段时间,融资难、融资贵,常常成为企业吐槽的内容,国务院也屡屡出台措施改善部分企业的信贷饥渴。值得注意的是,降息只是中央政府解决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必要手段,它客观上会有滋润企业、激活股市楼市等作用,但这并非调整改革大方向,只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从大局出发让经济保持活力。此番降息无法说明中国就此进入降息通道,也不表明改革定力受到干扰。实际上,要想解决实体经济之忧,降息虽然务实,但并不包治百病。实体经济要想迸发新鲜生命力,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强化创新解决,国务院近两年来推动简政放权、减税 降费、扶持创新、推动创业等举措已经逐渐生效,这些改革的红利正在等待春暖花开时。向改革和创新要动力,依然是未来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最坚定的方向。
  旁白:官方舆论一再强调降息不是搞刺激,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且不会停止改革步伐,其实也是多此一举。因为改革关键是行动,不是搞花架子,你说得再多,不干活,也没用。事实上,大家都看出来,这次是真干:
  新电改方案落定
  中国证券网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新电改方案已基本落定,方案核心内容是确立电网企业新的盈利模式,不再以上网及销售电价差作为收入来源,而是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同时,放开配电侧和售电侧的增量部分,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知情人士称,因涉及复杂的成本核算,仅核定电价就需要一个过程。而核定完后原本要推“交易独立”,但目前的草案只提到“交易平台相对独立”。尽管如此,新电改仍较以往推进了一大步。今年以来,发改委已多次召开新电改方案征求意见会。部分受邀参加的电力专家透露,未来电改将进行顶层设计,或成立独立于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和电力企业及组织以外的专业化电改委员会。经过改革后,电网将实现公用事业化。在今年 6 月 13 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财组)第六次会议上,*10的议题就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而此次会议透出的所有风向标中,“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提法首次出现,与之前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关于“加快电力体制改革 步伐”的提法有了显著差异。这意味着电改与油改方案的制定已到了最后阶段,前者将先于后者启动。
  旁白:简单一句话,就是电网系统现在只收固定过路过桥费,不能像过去吃差价了。而这个过路过桥费的多少,完全看在这个平台上的成交量。这让电厂和购电大户讨价还价,形成市场价格变成可能。这样,电力改革算是真正往市场化方向走。这次改革,不是玩虚的。但电改不容易,电力系统抓了一大批人进去了,不这样不行,不然既得利益小团队暗地使劲,你改革搞不下去的。 能源系统改革是配套工程,这边电网改革方案出来,那么市场放开管制:
  能源系统项目审批放开管制
  昨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取消和下放 58 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涉及能源领域的有 6 项。包括部分水电站项目、跨区域电网输配电价、发电机组并网和煤层气 商品量分配计划等项目。从《决定》来看,在涉及到的 6 项能源 项目中,国家重点建设水电站项目和国家核准(审批)水电站项目竣工验收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门;取消跨区域电网输 配电价审核;取消中央政府专项资金使用审批之能源领域技术研发资金、行业规划和行业标准经费;取消发电机组进入及退出商业运营审核;取消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取消重要商品年度计划审批之煤层气商品量分配计划。“此次涉及到能源行业的 6 项审批的取消和下放,这将会给能源领域的改革带来利好,因为目前能源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的障碍就是来自于项目审批,如果将项目审批这一环节取消或下放,将会使得能源行业的发展更具市场化,对市场的反应也将更加灵敏,与此同时,还会给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