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大量上市公司集中披露年报。值得关注的是,“开发支出”是年报中频繁出现的字眼,其在有的年报中是首次出现,在有的年报中支出额甚至高出去年数倍。 然而,开发支出资本化,或许成了目前一些上市企业提升利润、粉饰业绩的*4方式。
是费用?还是资产?
章源钨业3月26日披露的年报显示,2012年其开发支出资本化金额2344.51万元,2012年开发支出资本化率明显高于2011年,2011年这一比例仅为32.07%。
而人福药业之前一直空白的“开发支出”项在2012年四季度首次出现,金额为1911万元。
乐视网2012年报中显示,其1.16亿元的开发支出全部资本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希望可以通过“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方式让企业财务报表能够锦上添花。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刘庆和坦言,开发支出资本化本来就是企业会计准则中允许的,特别是研发费用资本化是新会计准则中一个重要的修正,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激励自主创新。
事实上,开发支出资本化是财务处理中常见的一种方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罗弘表示:“资本化是将符合条件的相关费用支出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作为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项目管理。简单地说,资本化就是公司将支出归类为资产的方式,这样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有一定好处。”值得一提的是,旧的会计准则要求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区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在“研发支出”中又细分为“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明晰核算,研发阶段的支出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可以予以资本化。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的,应当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然而,部分企业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财务报表做了一定程度的粉饰,让财报上的利润数字更高。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开发支出可以有条件资本化,但实际上资产负债表上的开发支出科目可以称得上是一把“照妖镜”。
刘庆和告诉记者:“企业在确认开发阶段的支出时主观性较强,企业如果将研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而少计费用,就可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可以说,开发支出资本化能够夸大企业的资产及净利润。” 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
“根据新准则规定,研究支出计入费用,开发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计无形资产成本,不符合计入费用。而研发支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一律计入费用,开发阶段符合五个资本化条件的才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不符合的计入费用。”罗弘结合准则详细介绍了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方式。
无形资产研发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一直是会计界热烈讨论的焦点。到底是选择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中汇会计师事务所高级经理王辉成介绍说,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全部支出费用化模式和有条件的资本化模式。尽管选择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看起来好像相对较为复杂,不好判断,但其实通过资产的定义可以很快区分出哪些应当资本化。资产的基本定义包含“权利金”三点,即所有权、很可能带来经济利益和金额可计量。
对于某一项研发支出,满足三个条件,即该研发成果归企业享有、该研发成果很可能带来经济利益、研发过程支出可以以货币金额计量,就应当资本化。其中,会计上“很可能”的含义一般是指可能性95%以上。不满足上述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都应当费用化。
以乐视网为例,乐视网2012年营业额只有11.6亿元,这一年购买影视剧版权高达11.5亿元,新增了1.17亿开发支出,同时有0.97亿转为无形资产,并开始摊销,逐年确认为成本和费用。乐视将开发支出全部资本化(管理费用没有研发支出),开发支出转入无形资产时分为系统软件和非专利技术两类。根据推算,乐视网这部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摊销年限大约为7年至10年。
问题是,这些资本化的开发支出,所能产生效益的年限真的可以长达7年至10年吗?当开发支出是否资本化取决于企业主观决断时,这无疑会让以这种方式来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频繁发生。
罗弘分析,企业内部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开发阶段费用资本化确认的五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会计人员的专业判定,其主观性太强,增大了企业盈余治理的空间。
“可以从无形资产的确认角度来约束盈余操作。新会计准则把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过程并分别明确了费用发生的时间,这就遏制了某些想利用研发费用处理来控制无形资产的行为。同时,研发费用资本化是不能追溯调整的,如果以前没有进行资本化,那么以后也就不能再资本化,这个既是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是证监会审核时所关注的。”王辉成从会计师的角度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