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一篇关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文章格外引人注目。
  其中,善于把握大势、运用底线思维、着力质量效益、保持调控定力、深化改革开放是文章总结的习近平经济改革思路的五大方面。
 
  “三期叠加”
  文章说,从国内经济大势来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
  所谓增长速度换挡期,就是我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所谓结构调整阵痛期,就是说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所谓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
  从去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可以看到,在“三期叠加”的新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矛盾。
  主要表现在,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等。
  文章称,“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为中国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记者表示,“三期叠加”是习总书记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和诊断,既看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既有成绩,也看到了此前经济持续高增速所累积问题,正是在经济换挡之后,才会产生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才需要消化前期刺激政策让经济转入新的挡位,这也要求我们要平衡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度过阵痛期。
 
  经济增长的下限仍是7%
  面对这些“三期叠加”的风险和挑战,文章提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工作总基调。
  在经济方面,去年中国创新性地用区间式管理稳定政策长短结合,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在没有出台大的刺激政策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已经很好地贯彻了中央的底线思维。
  尽管去年至今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外界曾担忧中国经济调控区间或有调整。但对于外界关心的经济增长率区间,文章中提到,合理区间就是就是既不冲出“上限”,又不滑出“下限”。“上限”就是防止通货膨胀,“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文章说,根据这一要求,经济学家预测,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上下限分别为9%和7%。
 
  宏观调控政策要保持“定力”
  2013年,中国GDP的增速为7.7%,远远高于7%的增长下限。在当前诸多经济学家的年度展望中,2014年GDP的增速预期也在7%的增长下限之上。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也强调,7%~8%的增长速度不仅适合于中国,也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使全球环境更可持续。
  这或许暗示,当前的高于底线的经济增长将让政府坚持既有政策。在政策的动静之间,记者发现,文章提到,保持调控定力,使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的黄金平衡点。”
  近期,投资者对中国和新兴市场担忧加剧,并担心中国可能因为无序地去杠杆,经济大幅放缓(硬着陆),甚至引发金融危机。瑞银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和经济学家胡志鹏联合发布的报告也表示,尽管存在着众多结构问题,但他们并不认为2014年中国经济会“硬着陆”或发生系统性危机。
  事实上,这上述担忧不是今年才出现,唱衰中国的言论每年都会响起。新华社文章也提到,针对中国“经济崩溃论”等各种不看好中国经济的观点,习近平强调:“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很充分。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如果没有“硬着陆”事件发生,保持“定力”可能仍将是中国未来时期的政策基调。新华社文章也提到,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王洋认为,如果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前两个季度略微有所放缓,会促成政策的再度微调,而且中期偏紧政策环境下的短期微调,来源于中期结构调整下的短期稳增长策略。
高顿网校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