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为什么对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总是不过瘾,是因为大家的注意力只是放在了政策的增减上,不是放在制度创新上。
  在5日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在国际市场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以开放倒逼改革,正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3月4日下午,在李克强出席的全国政协经济小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发言时讲的就是自贸区事宜,他同时建议加快探索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模式的创新,以及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果的复制和推广的过程中,形成由点到片、由片到面的新的区域改革推进机制。
  在接受《*9财经日报》专访时,王新奎表示,自己对上海自贸区5个多月来的运行评价很高,作为一项事关中国开放事宜的重大改革,其推进速度也不能单纯求快。
 
  “不快”是为了不“翻烧饼”
  *9财经日报:自贸区运行已经5个多月了,你怎么评价自贸区目前的进展和成效?
  王新奎:改革这个事情,目标要清楚,决心要大,但实施要很谨慎。改革是要有代价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另外,改革也是要选择时机的。所以改革是手段,它不是目标,不是为改革而改革。
  上海自贸区的这次改革,实际上是我们制度上的创新。一是要用开放来倒逼改革,形成一种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二是对过去特殊监管区域做法的一种重新思考,所以它要求不搞特殊政策,要求可复制可推广,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我在总理参加的会上也指出,上海自贸区改革的重点是制度创新,而不是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搞政策的增减。当然现在我们制度下面要增减政策也很难,但还是可行的,最难的是制度创新。
  当初我们设计自贸区方案,方案一定要提得高,但是做的时候还是要根据情况来。自贸区从去年9月29日挂牌到现在才五个月,我认为是在有序地推进。总体方案先出来,然后各个部委支持自贸区改革的文件都已经下发,现在是要把这些文件执行。还有就是金融三十条的细则出台了一部分,还要稳步继续推出。
  才5个月,我认为进展是相当不错的,我的评价很高。比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从先证后照改成先照后证,注册资本从实缴制改到认缴制,这是很大的突破,它打开了一扇门。比如金融三十条,这就是一个新的开放的基本框架的确定,也是很了不起的。又比如说对外投资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这都很重要。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对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总是不过瘾,是因为大家的注意力只是放在了政策的增减上,不是放在制度创新上,这需要一个很大的转变。上海自贸区重要的不是政策的问题,是制度创新的问题。政策的增减和制度的创新,这是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
  日报:市场上会有声音说自贸区的推进还是有点慢了,比如说FTA账户,到现在也还没有出来。
  王新奎:金融的核心是监管,监管细则没有出来,是不能开始这项业务的,因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它不会自觉遵守市场规则,还是需要强力的监管。
  日报:所以自贸区的推进速度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慢?
  王新奎:改革不是速度的问题,这个观点一定要掌握,特别是现在我们改革到这个程度,到处都是深水区,都是难点,没有快的概念。在深水区游泳怎么能手忙脚乱啊,一手忙脚乱不就淹死了嘛。所以不要浮躁,像这种改革就是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推出一项以后能实施很多年。快了以后不成熟,你再改,天天翻烧饼,得不偿失。
  日报:如果我们从TPP倒逼的角度来看自贸区的推进速度问题呢?
  王新奎:这当然是有一个窗口期,但是我们的改革试验是自主的,不是你来逼我,我就按你说的做,我们自己掌握自己的节奏,不成熟不能硬来。
 
  负面清单要和中美BIT谈判同步
  日报:今年会推出新的负面清单,大家都在期待今年的清单是不是会更短,放开的会不会更多。
  王新奎:今年当然会比2013年有很大进步,这是肯定的,因为现在中央对负面清单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是现在对于负面清单的社会解读有问题。负面清单的核心不是一张单子,核心是政府管理的透明度。透明度有很多含义,包括可获得性、可预见性、稳定性,一句话,不公布不执行。
  所以负面清单不是长短的问题,大家都没有理解核心问题。你现在执行的东西有1000公里长,你说这么长啊,那我就给你1公里,还有999公里没公布,你也不知道,但是做的时候发现有很多问题,没有实现透明度,这种负面清单成了形式,也没有用。
  日报:所以今年的负面清单会做哪些工作来实现更大的透明度?
  王新奎:更规范、可落地,更有可操作性,这是肯定的。对外资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我们是要和中美BIT谈判保持同步的。中美BIT谈判才刚刚开始,一切都在进行中,所以我说不能急,事情还没有弄清楚,就干起来,会闹很多笑话。
 
  自贸区肯定不止一个
  日报:现在有二十多个省市在申请自贸区建设,你怎么看这个事情?这会对上海造成压力吗?
  王新奎:我认为如果说按照中央制度创新的要求来讲,这样的自贸区肯定不止一个。上海主要是面对着长三角,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一个高度外向型的市场,可能在制度创新上面有一定要求。但是换个地方,中国这么大,不可能一个地方的经验在全国到处都能适合。
  短期内是否要多搞几个,这是由中央决定的。但思想上要统一,如果你要跑马圈地,上基础设施,要优惠政策,搞招商引资,那对不起,现在你还是不要搞,这点中央态度很明确。但是在上海把制度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和经验出来以前,中央可能还是要看一看。但关于这一点,三中全会的决议中已经有明确的说法,应该不会变。
  我觉得没有什么压力,如果只是在比拼你的政策比我特殊,我的政策比你特殊,这样也没有意义。
高顿网校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会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