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有在这里路过“行业新闻”频道的吗?那就千万别错过高顿网校每天更新的新闻哦。下面是12月18日星期四精挑细选出来的一篇行业新闻——我国企业新常态下怎么走好全球化战略? 高端对话 之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新常态下如何走出去 走得好
2014年9月,由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6604.8亿美元,较上年排名前进两位,位居全球第11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全球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一批批中国企业奔赴海外,拓展国际市场。中国企业“走出去”可谓一箭双雕,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还可以为我国打造一批具备世界水平的国际化跨国公司。
然而,同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企在华的发展一样,受文化、政策、人力储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那么,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面临哪些困境;又有哪些国际化发展的解决之道;同时,热炒的混改问题又和国际化道路有哪些微妙的关系?邀请宋志平、董明珠等知名企业家相聚现场,现身说法。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特设“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高端对话,深刻地剖析了这些问题。
主持人:
CCTV证券频道总编辑、著名财经评论员 钮文新
对话嘉宾:
中国南车副总裁 徐宗祥
中国建材董事长 宋志平
格力集团董事长 董明珠
荷兰外商投资局中国事务首席代表 Guy Wittich
中智集团副总裁 王旭
金盈沣股权投资基金公司董事长 牛嘉林
钮文新:
今天的主题是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先请各位嘉宾谈谈对全球化的理解,以及当今企业在全球战略中面临哪些问题?
宋志平:
全球化需要融合资源、融合技术、更新理念
关于全球化的话题,我想讲三段话。
*9段话,中国正面临全球化的新时代。为什么?我们过去的开放是把资金、技术、设备、企业引进来,后来“走出去”,是把我们的产品、技术、服务输出去。但是,现在我们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即全球整合资源的时代。现在,我们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其实就是在区域内整合资源。
中国建材这几年收购了德国*5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和生产厂商,以及薄膜发电电池厂,这些举措并不是简单地把东西买进来、卖出去,而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
第二段话,在互联网时代做全球化业务,要把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制造服务业、系统集成、外贸等商业模式、商业理念融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第三段话,必须更新全球化的理念和文化。过去我们是全球化*5的受益者。现在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合作互赢和为全球服务的责任感。中国建材在土耳其建水泥厂,一是为当地做贡献;二是和当地企业合作,当地企业能够完成的业务,我们会尽量外包给他们;三是和当地居民友好相处,做一个负责任的国际化企业。
也就是说,全球化不只是我们让全球为中国服务,而是,应该树立中国企业为全球服务的价值观,站得高,为全局看长远,全球化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
徐宗祥:
中国企业的信誉度是国际形象的集体名片
我以南车的例子谈谈对全球化的理解。大家对中国高铁走出去非常有兴趣,而且非常着急。咱们喊了那么久,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一直帮我们推销,走到哪儿都把中国的380A模型作为礼物送给出访国家的当地政要。其实,我们也挺着急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高铁项目在海外开花。
其实,2012年,中国南车有9列动车组合同是跟香港签的,本来计划2014年通车,由于线路施工问题,停下来延缓了,到明年才能通车,这是南车走出的一小步。但是这一小步却体现了高铁走出去的一个必备要素,即文化上要有共性,客户才能对企业或者产品有信心。香港对我们的交货期、质量、技术比较有信心,所以合作、实施得很顺利。
其实,在中国高铁与墨西哥的合作项目上,我们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而最后,合作为何没能进行下去,不是中国企业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而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反思,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障碍和问题到底是什么?
10年前,南车刚刚开始做国际业务的时候,我亲自在中亚的一个国家卖电力机车,当地工程师就对我说,“我们认为中国的产品不可靠。”他说他刚刚在中国买了一双皮鞋,穿不到一个星期就破了,“你们中国的产品是中低端的,不是高端的,不是那么可靠”。这些话让我非常震惊,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面临这样的问题,产品看上去很便宜,也不错,但是真正内在的质量和技术却和国际一流水平有很大差距。
简单一句话,走出去跟我们整体实力进步相关。而中国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为什么前景非常好?因为在技术上我们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我们*5的优势就是中国人的勤奋、制造成本低,以及市场协调能力高,我们的交货期远远优于欧洲的企业。
但是,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距离一流技术、一流水平的产品,还有一段距离,南车下一步要在技术创新、国际化认知方面更加努力。现在,南车已经实现了40亿的订单,10年前却连1亿美元都没有。
Guy Wittich:
了解本地需求、产品本地化才是国际营销根本
荷兰外商投资局隶属于荷兰经济部,过去,我们曾协助500家中国企业到德国、英国,荷兰是欧洲的枢纽,大部分轮船都经过我们的码头。我们的很多跨国公司都在创新技术,包括飞利浦等,他们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而中国企业也在荷兰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那么,我们在中国的企业进行全球化过程中碰到怎样的挑战呢?王总和宋总都提到了,非常关键的就是有没有国际化的人才可以帮助公司发展。
怎样把在中国开发的产品有效地销售给欧洲市场,这就需要产品服务本地化。我们过去也碰到一些失败,公司没有先做市场调查,只知道欧洲消费者、终端客户群体是谁,就投资很多钱去开拓市场,最终花了很多学费之后才发现,这个市场并不欢迎我们的产品,而这种错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其实,我们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已经有了这种概念。比如好孩子集团,这家公司主要生产制造婴儿推车,已经在荷兰设立了他们的欧洲产品设计中心,他们雇用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包括欧洲各国的设计师,设计师们按照欧洲各国市场的需求来设计他们的产品。不要以为产品很容易运到全世界就能够顺利地销售。
董明珠:
真正国际化的企业不是要人才而是培养人才
真正国际化的企业不是到处要人才,而是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能够培养人才的摇篮。我们想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却没有培育人才并激发他们创新的机制,只是靠着机构颁发的广冕堂皇的MBA、专家头衔来充场面,就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我的理解,人才愿意到企业来,并不只是单指本国人才。
格力电器这么多年来,培养了8000多个大学生,几十年来,随着企业的成长,他们发明了很多突破过去传统思维的创新,在我心目中他们就是专家。格力有了这些人才,才能真正掌握核心科技。
我们一定超越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我有一句很自豪的话,格力电器一定要做到只能被别人模仿,不能给别人超越。这句话听起来很霸道,但它绝对是格力对自己的挑战。
王旭:
全球化布局人才先行
今天的主题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中智集团是一家做人力资源服务的公司,我们为中国3万家企业、50万名员工,以及一些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在工作中,我们遇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很多企业在走出去进行全球化的布局和资源重新配置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人才严重短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很多走出去的企业在国外的公司出现“三多”现象,即救急的多、临时的多、华人多。这三多给企业的本土化管理和资源全球化配置中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中智总结应该从两个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全球化进程中的人才支撑问题。
一是通过全球化的华人的加盟,使企业的人才队伍更加国际化;二是培养本土人才,为企业的全球化提供人才支撑。
这个过程确实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未来,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中人才要先行,要及早规划、盘点、设计和区别各个投资的国家和并购的企业的人才能力,做好文化融合,未来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钮文新:
下面再来讨论一个问题,走出去这句话,我们说了10年了,但是我们走出去的路总显得那么艰难,到底为什么?你们的体会到底是什么?
牛嘉林:
国际化难在语言不通、行业不懂
大家好,我叫牛嘉林,是做财商教育的。我本身就可以作为全球化的代言人,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979年去美国读书,10年前,我回国创办了一所财富教育理财学校。我的体会是全球化过程中,创业风险非常大,因此,我们尽力扶持别人。而金融改革的本质还是要立足于教育,每个人要自己主动去学习、进步,提升自己的力量与能力,提升自己对社会的接受度,这样国家少负担很多,企业也少负担很多。我们就成立了一个金盈沣股权投资信托股票基金,聚集人才,并帮助他人实现梦想。其实走出去难就难在语言不通,更难的是文化不通,再就是行业不懂。
董明珠:
走出去,需要做负责任的中国企业
我们走出去具体有什么问题?很认同牛总讲的,一是文化,二是语言。当我们的产品卖到一个小国家时,要经过几次语言的转换,中文换英文,到了本土后英文又换成当地语。那么,所有人都会讲英语了,我们的企业就国际化了吗?当然不是。全球国际化的语言为什么以英语为原则,因为这个语言背后的力量。
中国人口13亿,在全球人数总量上我们占绝对优势,但是这却跟国家实力、国家的地位不成正比。过去人们说中国制造是低价代名词,我们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只看到钱,想赚钱就打价格战,打价格战就得降低成本,这就造成了低质低价。这就造成了强大的全球舆论,国际市场一看到是中国来的企业,就带着歧视的眼光。南车为什么在墨西哥中标、又飞标了,不是南车质量不行,而是背后有文化的因素在。
中国大多数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并没有看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我们的发展是和国家的海外形象息息相关的。
世界融合,我们首先要用语言打动别人,要让他们学习中国话。我们自己要自立,要搞技术研究,做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过去大家在竞争中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售后服务好”。产品卖出去天天维修,再好的服务,消费者会喜欢?哈佛大学有很多企业成功案例就是在讲如何保证质量与提高技术水平,而中国的大多数案例是在讲如何做好售后服务,多么可悲。
宋志平:
走出去,文化上要互相认同
的确,我们的全球化战略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文化,全球融合的文化对于企业走出去很重要。
我们在巴布亚有一个做中国建材家居的公司,有很多中国小伙子在那儿工作,也雇用了当地很多黑人,这家公司每年效益还不错,巴布亚总统也会到我们公司来参观。我曾对那些小伙子们说,你们谁要娶了一个黑人姑娘,回北京的时候,我到机场去接你们。搞全球化不是只挣全球人的钱,而是我们要融入全球,要认同别人,别人才能认同我们。
Guy Wittich:
中国企业走出去前景乐观
20世纪初,荷兰有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崭露头角,这其中包括飞利浦、联合利华等。这些企业*5的贡献是什么?他们带动了很多中小型企业的成长,很多大公司最后不进行生产了,而是靠专利和研发发展,其他业务都进行了外包,而这就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很多提供零件、创意的中小型公司也因此有机会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公司。
过去6年,在中国我看到很多优秀的中小企业研发了世界顶级的技术,然后把这些技术、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我们也帮助他们在荷兰建立基地,把这些产品推广到其他地方。这些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深知怎样做生意,他们在国外的投资额并不会很大,而是从小开始,非常踏实地往前走,现在这些企业很多都变成了世界领先的企业。所以我保持乐观,中国很多企业走出去根本没有问题。
钮文新: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海内外都关注的混改的问题。
宋志平:
混改融合民营与国营的优势
国资委今年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中国建材是试点之一。混改之所以受到重视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从宏观来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微观来讲就是大量混合所有制企业。这里面既有国有成分,也有民营成分,格力是这样,中国南车也是这样,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以前学习科斯理论,民营企业的效率高于国有企业,但中国不可能没有国有企业,关键是这些企业存在的形式是什么,现在的混合所有制充分尊重市场自我调节机制,既有民营也有国有,国有企业可以借助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民营企业也可以借助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相信这是我们国家未来很重要的改革实践。其实,外国人到中国搞合资也是混合所有制,我们到国外去也不可能是孤零零的中国投资公司,我们也希望和国外的优秀企业一起搞混合所有制企业。
王旭:
混改应该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都在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造。在未来,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体系中,如何让企业中的管理者更加职业化?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混合所有制条件下的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是保证混合所有制活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都是终身服务制,其实按照市场自由调控的准则,在某一阶段的生产要素的配置有时是合理的,有时是不合理,有时是冗余,有时是短缺,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真正市场规则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这是保障混合所有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董明珠:
混改的关键不在于“话语权”
今年2月20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将不超过格力集团49%的股权公开挂牌转让引入民营战略投资,这表明格力电器将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格力始终走在国企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改革的前列,而此次在集团层面公布混改信息也被认为是打响了地方国企混改的“*9枪”。
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混合所有制,并不在于话语权的问题,而在于管理团队的科学决策。混改的重要目的是使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化,最重要的是完善企业制度。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应该在一个规范标准的管理制度下进行公平竞争,这才是国企改革的初衷。
国企改革同时也是让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用市场化的手段来管理企业,最重要的着眼点是让企业实现永续发展。
国有企业要进行改制,应该让所有的企业到大海里去游泳,在竞争的市场当中用自己的品质和技术来赢得这个市场。这才能真正推动企业的进步。如果仅仅靠政府的支持或者政策调控来培养这个企业,这个企业是不可持续,也不可能得到更长久的发展。
钮文新:
习主席在河南说了适应新常态这句话之后,所有媒体、专家都在对新常态进行解读,其实这里面很多东西鱼龙混杂。所谓鱼龙混杂,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那些把中国内需给折腾得乱七八糟的人,把折腾中国内需的行为也叫新常态,结果“新常态变成一个筐,乱七八糟什么都往里装”。中国确实不适应超高速的发展,这没有问题,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企业家创造的增长,主动性的经济增长,而不是被动天天靠政府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可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有主动性或者内生性的经济增长,现在大家对速度讨论很多,但是对主动性、内生性没有讨论到,我提醒各位媒体朋友和实业家应该在这方面多考虑问题。
董明珠:
不要唱衰经济
什么叫新常态就是经济回归到正常环境中。现在,大家都在讲经济下滑,但是下滑是在泡沫基础上评估的,所以如果把泡沫抽干净,依然是增长的。
一个企业发展得再好,明天也会有新的问题,因此,一个可持续的企业,在获得成绩的时候,新的一天来到也就是零的开始,我们要永远挑战自己。而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永恒话题,只要抓住这个永恒的话题,就可以持续发展。大家不要唱衰我们的经济,特别是在座的企业家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对国家有信心,我相信通过我们同心协力,我们国家的经济是会上去的。
王旭:
重视全球化人才
竞争成为常态,创新成为常态,企业的变革也是在常态之中,在这个常态之下,每个人保持高度的热情,保持与时俱进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可持续的企业。我呼吁大家真正重视全球化的人才,深刻理解人才为本,跨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有这样全球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宋志平:
抓住新机遇
新常态、可持续,现在很多企业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过剩、转型的压力。人无压力轻飘飘,在挑战下,这可能是市场倒逼下中国企业的一个升华的机会,这个时刻,我们可能要比以前更加重视学习、创新,同时国际化也是我们克服眼前困难和迎接挑战的一个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