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的IPO已经被证监会标榜为实现了市场化,但实际上一个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其*9个关口,也就是IPO,仍然必须接受证监会所属的发审委的审核。因此,最近几年来,IPO审核制因为不符合证监会自己鼓吹的市场化原则而广受批评。但是,尽管证监会一直在向市场释放改革现行IPO制度的信息,但在将审核制改为市场所期盼的注册制方面却至今仍不见任何松动。目前,已经暂停差不多有半年的IPO重启的风声越来越大,在此微妙时刻,证监会公布这个数据,其目的显然是想向市场表明证监会的审核是铁面无私的,也是有效果的,至少它挡住了245家不合资质有问题的企业进入市场,试想一下,如果这些企业通过IPO进入了A股市场,市场一定会比现在更糟糕。
但是,证监会将有问题的公司全部挡住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前几年爆发的绿大地欺诈案刚刚走完司法程序,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造假公司,公司高管已经锒铛入狱,为它提供中介服务的保荐人、注册会计师、律师也被剥夺了从业资格。但尽管如此,它当年的IPO,毕竟成功地通过了证监会的大门。绿大地的案子刚刚处理完成,另一个同样存在造假上市重大嫌疑的万福生科又冒了出来。目前,证监会组织的对这家公司造假上市的调查已经接近尾声,只要调查结果公布,等待相关人员的也将是严厉的惩处。但是,这个公司的IPO,同样成功地通过了证监会的大门。
绿大地、万福生科两家公司逃过证监会的审核混进市场,相比于另外245家公司的IPO被否定,用一句老话来说,也许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一个坏指头的存在并不能拿来否定另外的九个好指头。但是,这两家造假公司的出现,至少证明了一个事实,IPO的审核制度并不能完全阻止问题公司进入市场。但是,既然发审委会错误地将一个问题公司领进市场,那它会不会又将一个不存在问题的公司错误地阻挡在市场之外呢?我们可以理解甚至原谅发审委在绿大地、万福生科上的失误,毕竟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但是当老虎表现出亢奋情绪的时候,它同样是不能令人放心的。证监会说,那245家公司被否主要是因为它们缺乏持续盈利能力,缺乏业绩的成长性。从这一点来说,绿大地、万福生科的蒙混过关倒可以理解了,因为它们既然要造假,就一定会把自己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伪装得很好,但是,看一看目前A股市场上通过IPO成功进入市场的公司,又有多少是具备了证监会所说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呢?否定一些公司,放行另一些公司,这其中的标准究竟什么?绿大地、万福生科因为造假的动作搞得太大而露了原形,那么,那些已经上市而今天在走下坡路的公司,它们当年申请IPO时又有多少是如实反映了自己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呢?
很显然,这种用权力来为市场把关的审核制,它只是满足了权力的要求,不可能达到投资者所希望达到的,也是它自己所鼓吹的目标,亦即把优质的企业送进市场,同时挡住有问题的企业。权力真正希望的只是让A股市场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成为政府经济调控的一个工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A股市场才创造了一个惊人的世界纪录,连续多年坐在IPO数量的头号交椅上。那些被发审委拿下的公司固然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是更多的同样有瑕疵的公司却如过江之鲫一般涌入了市场。这就难怪一些被否决的公司不服气,多年以前,曾经有一家公司因为IPO申请被否而向证监会提起行政诉讼,当然,面对证监会的森严官权,这种行政诉讼的结局是不可能美妙的,现在这家公司已不知所终,也就是说,它未能利用股市的融资机制为自己开拓出一条发展壮大的道路,当然,公司的那几位高管也失去了一夜之间跻身于富豪排行榜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IPO重启的声音越来越盛,A股市场的行情也因此而不断地往下走。IPO不可能长期关闭,但是重启后会出现什么情景却让管理部门左右为难。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最近放风,IPO制度正在改革,而改革的方向是推行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他说:“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需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同时,对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不再判断,申报材料把企业情况说清楚,由投资者判断。”这样的改革方向,为证监会减轻了审核IPO发行企业的业绩成长性的压力,但是,证监会又拿什么来检验所审核对象的申报材料是真实而准确的呢?如果做不到至关重要的这一点,证监会还有什么理由把持着审核权不肯放手呢?
赶快废弃IPO的审核制,让权力彻底退出对IPO的驾驭吧。只有这样,证监会才能腾出手来,心无旁骛地行使监管职能,A股市场的IPO才能真正在市场的摔打中逐渐成熟起来。(作者系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