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财经题库
  高顿网校小编在2月27日礼拜五友情提醒您认真仔细阅读这篇业界评论——吾从周畅谈关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随想
  以前的国企改革把所有制孤立地理解为改革核心,认为‘所有权改制,一抓就灵’,而不理解产权范畴的更广泛外延,所以忽视‘外围’的金融、价格、就业领域的改革,结果自我捆绑。这成了所有权神话或所有权迷信。 经过二十年抓大放小,国企都已经坐大。 民资在结构上还无法接盘。 所以,如果现在只提私有化仍然是产权迷信,又会掉进一帮民粹知识分子布置的政治和道义陷阱。完全可以大胆地说,只要搞私有化,马上又有成群的知识分子叫喊转型正义,煽动反改革狂热乃至街头运动,破坏社会稳定。
  现在的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则颠倒这个次序,反而会更有可期之处。 因为,新的设计将所有权改革的最终目标作为一个市场试错选择的结果排在了改革顺序的最后,而之前则把这一尚需达成的目标当作为前提,然而这却是一个尚不真实存在前提。现在改革设计者更明确地认识到了,良好的宏观财经状况、大量的民间资本存量、不断提升效率的资本市场、较为自由的劳动市场以及一个能以强力有效反腐和对分利者实施政治控制的政府,是成功推行国企改革的前提。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配合,可以被视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公式。其中,民资入股和职工持股之后,在现在的市场上只要放开国企股份的二级流通,就能低成本地私有化,最后便可较为容易地使放开国有股的完全自由交易水到渠成。
  而且只要资本市场在不断健全,股权分配与未来溢价之间就是正相关关系,因此在改革信心方面可以更灵活地见风使舵,也使产权改革有更大操作空间,解决了捷克式或波兰式改革和我国九十年代MBO改革方式的震荡和补偿难题。 通过稀释国企中国有产权的密度换取产权的可交易性,使产权逐步流动起来,被融入产权流。产权不是静态的持有状态,而是以产权流的方式在动态地配置和再配置。 新方案对产权范畴的理解远胜九十年代。
  混合所有制的国企改革是一个聪明的设计,瓦解了职工潜在的抵触和抗拒。这样在政治上就解除了特权瓜分者可能的共谋和政治共振。 混合所有制将市场上具有不同功能和边际生产力的资本预先埋入了己有的国企产权结构中,内置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或前提。这是从过去国企改革的多方面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解决方案,应该说都打包内置到了这个新的改革设计当中。相当高明。
  混合所有制和职工持股改革的设计解决了过去产权改革中增量或生产性激厉不足的问题。过去在这方面的*5问题是把产权改革的主要激励搞成了分配激励,或瓜分激励。参与者首先关心的是如何将存量资产变现,套取残损资产的租金红利。因此不关心企业未来治理和生产绩效的提升,把产权改革搞成了资产垄断权的寻租*5化。结果就是,改一家,摧毁一家企业。给人民和政府添乱,也极不公平。 而且,混合式产权改革会随着改革的可控的市场化进程产生出生产性激励不断自强化的效果。 而九十年代的以改变所有权名义配置方式为核心的一刀切式改革则没有这样的内在机理,因而改革本身也缺乏可控性。
  如果九十年代是(政府)外缘式改革,现在则是(企业)内置式改革。强调在微观企业机制框架下的私有化和市场化。 外缘式改革的机械性较强,内置式改革的有机性或生长性较强。 核算机制以资本渗透方式被引入国企的微观结构之中。 资本结构和产权结构就有可能大体上同步变化,前者最终改变后者。 过去的改革反倒是资本结构的变化过程与产权变化的过程相背离。新一轮国企改革值得期待。

  高顿网校精彩推荐:

  高顿网校:盘点年度十大国际财经重大事件

  高顿网校:盘点年度十大国内财经重大事件

  2015年1月-12月财会考试月历

  2015公务员工资改革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