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自贸区刚出台大宗商品新规,下午自贸区又推出了海关监管服务创新制度。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回事儿。
  昨日下午,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服务创新制度正式推出,这些“新政”将于5月1日前后和6月30日前分批在自贸区范围内推广实施。此外,自贸区内针对土地“二次开发”的相关办法还在研究中,自贸区管委会表示,“总的原则,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从产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采取一种更加灵活、便捷的管理方式,来支持产业的发展。”不过,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表。
 
  推广“前店后库”
  上海海关公布的“先进区,后报关”、“区内自行运输”、“保税展示交易”、“境内外维修”等14项海关“新政”将在5月1日前后和6月30日前分批在整个自贸区内推广实施。
  其中,“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可谓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切身利益。据悉,在上海外高桥[-2.72% 资金 研报]保税区外,“森兰商都”已经率先落地运作了保税展示交易平台,企业和消费者不用到自贸区内就能接触到110多个进口品牌的商品,价格比市区便宜2-3成。
  上海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便利和优惠得益于“保税展示交易”制度的推广。自贸区内企业只要符合条件,在向海关提供足额税款担保后,就可以在区外或者区内指定场所开展保税展示交易。即所谓“前店后库”模式。
  据投资方外高桥股份副总经理王海松介绍,这种销售模式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卖出去才交税,供货商不用事先垫付税款,卖不完的货还可以全球调拨,大大减轻了资金成本。比如进口商品所需资金1亿元,按照平均30%-40%的综合税率,则有3000万-4000万的税款不用先行垫付;二是实现商品直销,减少了代理销售等中间环节。这些省下来的成本,都可以向销费者让利。“据介绍,平台上的商品价格比国内零售价便宜2-3成。”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表示,目前同类业务中还有在机场综合保税区的“日尚新”。而下一步可能在临港地区进行复制。
 
  企业营业额有望涨十倍
  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外界对能够给各行各业的企业带来多少好处已经有过无数“研究”和期望。不过,在此不得不提一下的是,自贸区海关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有望让相关企业年营业额增长10倍。
  同样是在外高桥保税区,本是电子代工企业的伟创力集团今年3月正式取得了境内外维修业务许可证。伟创力集团相关负责人来栋文预计,今年单个维修基地的营业额将达到1000万美元,而去年,这一项业务营业额只有100多万美元。
  来栋文介绍说,在境内外维修制度正式推出前,区内企业只能开展区内生产出口产品的返区维修,而政策落实后,企业可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维修订单,业务范围也大大拓宽了。
  而在“工单核销”制度下,超大IT加工贸易企业英业达公司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这一海关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上海海关加贸处副处长邱海滢介绍说,“工单核销”制度执行前,企业申报误差率为百分之五。若不能进行有力证明其合法、合理性,英业达公司很可能面临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的补税款项。而在执行工单核销制度之后,企业的申报误差降低至千分之六。
  戴海波表示,贸易监管领域的改革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海关的创新举措接轨国际通行规则,极大地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释放了市场和企业的活力。”
 
  [链接]自贸区土地“二次开发”将尽快出台
  近日,市场盛传“上海自贸区土地流转条例有望近期公布”。然而这一条例是否真实存在?土地流转条例的相关原则和思路方向又是如何的?
  戴海波昨日坦言,在上海市规土局支持下,自贸区正在对“二次开发”进行研究,“具体的办法还没出来。但是总的原则,还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从产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采取一种更加灵活、便捷的管理方式,来支持产业的发展。”不过戴海波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他表示,将尽快出台。
  自贸区在原来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戴海波表示,原来的规划土地大部分都有项目入驻了。比如,以往保税区主要的产业功能就是保税仓储、加工贸易,可能还有一部分物流业务。现在成为自贸试验区以后,功能定位在以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物流、专业服务、高端制造等五方面作为主导产业。而与此相适应的,就是产业功能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形态功能的调整。
 
高顿网校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最热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