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被禁止生产14年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正式迎来“解禁”。年初,国家发改委在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加以修改时,以“发泡餐具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能节约石油资源”等为由,从“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这意味着曾经导致大面积“白色污染”并且被禁之后始终未曾完全绝迹的发泡餐具合法回归,无论生产还是使用,皆可“堂堂正正”公然行之。
国人素常对发改委管头管脚样样插手,颇不以为然,但在禁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和使用上,却多有赞同之声,何况14年前就能釜底抽薪,堪称高瞻远瞩之举,虽则发改委有权力制定《淘汰产品目录》,却没有能力自己执行,否则以此决心付诸“雷霆行动”,今日中国应该看不见一只“白色妖魔”。 奇怪的是,14年后,中国这块土地上污染有增无减,从PM2.5飙高、污水向地下回灌、国土部不敢公布全国土地污染情况,到废弃矿渣引发公共事件,如此状态之下,本该让《淘汰产品目录》大大扩容,何曾想,迎来的却是发泡餐具的解禁,令人实在想不出发改委此举出于何种考虑,背后又是什么动机。
所谓“发泡餐具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能节约石油资源”等种种理由,明眼人都知道,只是一个托词,因为所有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人人都知道。问题只在于前提是否存在:中国做到回收利用了吗?如果当年不是因为白色污染在建成不久的三峡大坝前堆积如山,想来发改委也不会如此决绝地将发泡餐具一禁了之。难道当年不知道可以“回收资源节约石油”?如果当时是因为回收不了,节约不成,才出此下策,那么现在发改委就有足够的执行力,放开发泡餐具生产使用之后,能确保回收利用,而不至于污染再现?国外确有案例,不禁止发泡餐具,但比如日本要求民众在使用过后将发泡餐具送至特定回收点,在送之前还要清洗干净,德国推行“谁生产、谁销售、谁负责回收”,如此管理,发改委现今有能力做到吗?如果做不到,那“回收利用节约石油”岂非只是空中楼阁?明知做不到,还以此为由,不是搪塞舆论又是什么?
有人会说,即便发改委坚持淘汰政策,14年里发泡餐具也在偷偷生产,并没有真正收到禁止效果,不如干脆开禁,反而便于管理。这样的说法听起来有理,但放在中国社会的现实面前,只能说是典型的“懒政逻辑”。中国明令禁止赌博,禁住了吗?中国明令禁止卖淫,禁住了吗?中国明令禁止毒品,禁住了吗?是否都应该因此开禁?如果仅仅因为禁不住,就可以开禁,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需要禁止的?固然禁止发泡餐具并非a1做法,但至少应该在有办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之后,再开禁不迟,而简单以管不住为由,放弃管理,对白色污染推波助澜,岂非“懒政”思维已到了浑然不觉的“境界”?如此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这放开了的白色污染还能管住吗?这回收利用还会靠谱吗?
当然,如此简单的道理,发改委和其他有关部门不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还对发泡餐具高抬贵手?此中奥妙只有主办官员自己清楚,但舆论明显表达了公众的担心:发泡餐具开禁会不会是生产厂家加上其利益代表行业协会游说政府部门的结果?政府本应以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旨归,在商人做不到“生产多少,回收多少”,一旦开禁,白色污染肯定会加剧的情况下,政府岂能一屁股坐到生产商的板凳上?在公共利益与商家利益明显冲突的场合,政府官员必须谨慎从事,否则难逃利益输送之嫌。常识告诉我们,不考虑公共利益,只关心商家利益的背后,多半可以发现政府或者官员的一己私利,发泡餐具开禁会是个例外吗?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