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毕业十年后的某个傍晚,我收到大学同窗的来电,说今年六月就是我们大学离别整整十年,邀请我去参加大学同学聚会。但是这次的同学聚会,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即就答应,而是犹豫了一会儿。
  也许是因为自从毕业后,大家都各奔东西、各自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那些联系越来越少的都是在职业生涯中混得不错的,而那些整天联系、打得火热的同学大多混得很平庸。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也无法给自己做一个明确的定位,所以最后选择了拒绝。
  既然说到了“同学聚会”这个话题,就不得不说“利益”。人与人交往,年龄越小的时候,通常差距就越小,在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们,起跑线都差不多,也没有“富二代”这个词。差距主要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层次关系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圈子。毕业5年左右,同学之间会慢慢拉开一段差距,到最后,可能彼此都不能算上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当初走到一起可以说得上是缘分,但能够在一起相处三四年,更多的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课程表。而工作后,这些“共同点”则消失殆尽。
  想起十年前的毕业季,我们彼此会有些难过、相互祝福、说着不忍分别,我们约好以后一定要常联系、约好以后一定要参加同学聚会。但是万万没想到,毕业十年后的同学聚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场面。人的朋友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但是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也衍生出一个“交友慎重”的概念。朋友圈也是存在“新陈代谢”的,每多增加一个新朋友,就意味着可能会相应地失去一个老朋友。
  有一次刚好也和同事聊起了同学聚会的事,一个女同事向我们抱怨,说以后都不会再参加初中同学聚会了。原因是她发现去了之后,很多以前熟悉的同学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已婚的女同学都在聊孩子老公,男同学们都在聊工作,聊到后面都是在互相比较。这位女同事叹着气说:“见了面后才发现,相互之间已经很陌生了,更别谈有什么什么感情。这样的聚会简直是在浪费时间。”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人也像这个女同事这样,参加过一次聚会后,因为受不了这种聚会氛围而再也不参加了。
  我想,比起把当初的同学情谊当作现在的“交易”或“存在感”,同学聚会更需要单纯地叙旧。如果毕业后的聚会,同学们能不问现状、.不问薪资、不互相攀比,而只是谈天说地,这样也许排斥同学会的人会少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