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视力是贴出来的还是忽悠出来的?这本来不是个问题,但因为职业打假人王海先生的一嗓子,好视力眼贴的遮羞布应声而落。眼下看来,好视力上的悬疑,似乎远不止虚假宣传那么简单。
更为诡异的是——自2006年至今,好视力眼贴曾先后被云南、广西、浙江、福建等地的工商、药监等部门查处过,甚至在2012年8月,还上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公告汇总黑名单。即便如此,其销售依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尤为不可思议的是,明明“无纺布本身是没有任何疗效的”,相关眼贴却蹊跷地作为河南省药监局批准的二类医疗器械横空出世。
从生产到审批,从监管到执法,漏洞百出、悬疑重重。于是,悖逆常识的眼贴,就在“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的狂轰滥炸下,成为神奇的、包治眼病的仙丹。微博维权也好,道歉关店也罢,其实都是事后救济,真正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糊弄人的眼贴能光明正大地常年如一日骗民众的血汗钱?说到底,恐怕还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权力责任。如果眼贴的原材料仅是无纺布和植物提取液,那么根据医学常识,它不具备透皮给药的疗效;如果它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许可添加中药,则好视力眼贴属于违规医疗器械。以此观之,眼贴能靠功能型诉求而销售,本就是职能失守的铁证。二是卫生素养的问题。比如常识上说,白内障、青光眼等各种眼疾,发病机理都不相同,而且每种眼疾都有不同类型。在国际医学界上,很多病理至今仍未弄清楚。一块凉毛巾般的眼贴就能让眼睛完好如初——卫生素养干啥去了?科普责任干啥去了?
拷问好视力的前世今生,会顺带着发现:国内眼保健品市场本就是一笔糊涂账。好视力之所以成功忽悠千万人,离不开几个背景:首先是“电子阅读”时代,眼病、尤其是近视,已经成为家长及社会的心病。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指出,东亚的近视学生数量最多,如在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近视率几乎达到80%至90%。其中,有10%至20%的近视患者已是高度近视,有可能会因此而致盲。其次是全球保健意识高涨,眼保健需求成为商业兴奋点。有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眼保健食品销售额已占该国功能食品市场总销售额的75%,日本的眼保健食品销售额亦占该国保健食品市场总销售额的49%左右。在中国的保健品市场,眼保健品自然也是很重要的一块蛋糕。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勃兴的市场,各种乱象也层出不穷。譬如制作销售假保健品、在保健品中掺入西药、夸大保健品功效、以保健品代替药品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以各种欺诈的手段进行销售等问题随处可见。对于处于信息弱势的消费者来说,如果没有干净有序的市场兜底,天花乱坠的眼保健品广告,不啻于文雅的抢钱游戏罢了——消费者只有被糊弄的份儿,很难举证其功能上的骗局。
谁来借眼保健品市场一双 “慧眼”?起码职能监管有责任告诉消费者:哪些是真的眼保健品、哪些是“李鬼”,合格眼保健品的效用究竟有没有边界……联想起前几日,*6人民法院和*6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利用“地沟油”加工食品致人死亡*6可判死刑,那么,面对眼保健品市场的乱象,是不是也该拿出些严刑峻法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