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近期围绕2200点震荡,不仅使市场分歧加大,更主要的是使投资者意识到对市场运行再认识的重要性,只有理清影响市场的因素,发现主导个股涨跌的核心,才能在震荡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对此,笔者谈三个分析市场和把握机会的视角,供投资者参考。
首先,必须认清简单从经济数据来解读市场运行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去年底行情启动以来,主流分析思路就试图从经济探底回升的角度来解释市场的发展,但是,目前看不仅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有效性也在不断降低。受到指数运行的影响,对经济的预期也出现了从酷暑到寒冬的变化,从1月份谈论的强复苏还是弱复苏,到目前谈论的弱复苏还是没有复苏,更多的不是用经济来解释股市,而是受股指变化的情绪影响来解释经济数据。
其实,冷静的想一想,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经济不可能有超预期的增长,低位徘徊、弱复苏应该是相当长时间的一种常态,因此月度宏观经济数据就表现为时好时坏。退一步讲,如果经济数据超预期好,那么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加大,降低流动性就会带来市场压力。相反,只要GDP的增长不明显的低于7.5%,并没有因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出现社会问题,那么,也不可能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笔者认为,淡化经济增速对市场的影响,关注改革红利可能触发的信心的增加,以及观察海外资金对A股市场的影响才是把握市场趋势性发展的核心。
其次,要摆脱指数的束缚,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把握个股机会。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对此从A股市场的市值构成分析会看得更清楚。根据WIND统计,目前上市公司总市值为26.9万亿。其中周期性较强的制造业、金融业、采掘业和房地产业的市值分别为9.2万亿、8.2万亿、3.6万亿和1.3万亿;而信息技术产业总市值则不到1万亿,因此,周期性行业持续调整必然使股指处于低迷的市况,没有趋势性行情也是很正常的。同样,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方向,股市这一“晴雨表”已经预报的非常清楚。
年初以来,分类指数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其中,上证指数[0.23%]、沪深300指数分别下跌2.8%和1.2%,而中小板指[0.53%]、创业板指[0.77%]数却分别出现了8.5%和31.6%的大幅上涨,对此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这是小盘股的炒作上,而是要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向上加以认识。*9,中小板、创业板大多是民营背景的企业,在打破国企垄断,去行政化、加大市场化的背景下,未来这些企业*2增长潜力、*2创新活力。第二,通过研究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会发现,只有那些穿越经济周期,业绩大幅稳定增长、产品具备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的公司,其股价才具有持续稳定上涨能力。因此,经济的“晴雨表”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反映,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小盘股的活跃简单地看成炒作。
最后,谈一下泡沫化生存与泡沫化作用。5月3日,静态统计A股市场的整体市盈率不到14倍,中小板28倍,创业板39倍。单从上述数据看,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泡沫明显,而且泡沫过大必然会引发大股东套现、股价下跌的风险。但是,在认清、承认泡沫,有效把握股价与业绩增长动态平衡的前提下,也要充分认识泡沫化生存的意义与机会。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股票市场的泡沫化往往会加速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泡沫化往往更能带来创新和激发经济活力,每次工业化革命和技术性的突破都是在泡沫化的博弈中完成的。美国市场的电子狂潮、“漂亮50”、网络热等都伴随着泡沫,而泡沫消退后都是一次人类社会的飞跃。在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能逆周期高速增长的公司本身就非常稀缺,那么也就难免会出现泡沫。所以学会泡沫化生存,要关注这些优质、稀缺的公司,动态分析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才能既可以分享泡沫的盛宴,也可以有效规避过分炒作、非理性预期引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