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方案不尽如人意
  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试图在众多利益群体中寻求平衡,但市场的反应基本偏负面。改革方案缺乏具体细则及清晰的时间表,并且提出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表述,降低了国企改革会大规模引入民营资本和进行国企重组的可能性。
  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亮点
  国企改革方案与在过去两年被市场广泛接受的三中全会改革蓝图一致,提出国有资本可以仅仅“参股”充分竞争行业中的国有企业。方案要求通过关闭、破产等方式使一批国企退出部分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政府将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国资管理从管企业为主转向以管资本为主。此外,要求国有企业加强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包括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
  行业/公司层面存在投资机会,但宏观层面影响有限
  随着能源、交通和电信等行业的改革试点逐渐铺开,行业/公司层面可能存在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不过,鉴于大规模国企重组会拖累经济增长、带来就业压力,我们预计国企改革将渐进推行,其对未来一年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有限。
  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终于在上周正式公布,但投资者和市场对该方案的评价大部分偏向负面。最近股市动荡严重打击了市场情绪,一份可信有力的国企改革方案本可以提振投资者信心,但刚刚发布的方案似乎不尽如人意。
  大多数投资者的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于:
  1)方案将国企视为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基础,排除了进行大规模私有化的可能性;
  2)方案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鼓励国有资本入股非国企公司,这降低了市场对国企引入民营资本的预期,也增加了市场对国企会进一步挤出民营资本的担忧;
  3)方案要求加强国企监管和党对国企的领导,市场担心政治因素对国企运作和企业决策的影响可能会增强;
  4)决策层需要在众多利益群体中寻求平衡,因此国企改革步伐很可能渐进且较为缓慢。
  市场预期的与政府推出的国企改革方案之间的显著偏差可能源于双方对于什么是目前国企部门面临的*5问题上存在分歧。此外,市场可能也无法完全理解决策层在当前政治和意识形态框架下面临的诸多限制因素,以及协调不同利益群体需求的压力。
  对决策层而言,拖累国企效率和绩效的部分问题是可以有效解决的,包括:
  1)许多国企尚未建立公司制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无法市场化运作、经常政企不分;
  2)许多国企缺乏完善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承担了不合理的社会职能、监管治理水平低下、或进入了并不适合的经营领域,因此效率低下问题突出;
  3)内部人控制、腐败等问题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且国企对国有股权的资产回报通常较低,例如国企收益不上缴或者仅有较低比例上缴公共财政。
  尽管此次出台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并没有公布具体细节(之后会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改革方案以及地区和行业层面的改革方案)、也存在不足之处,但我们认为其中一些亮点不容忽视,主要包括:
  国企改革方案与被市场广泛认可的三中全会的改革蓝图基本一致,方案坚持以市场为核心导向,重申了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必要性并指明了对应的改革方向,同时强调了提高国企经营效率和国有资本回报率。
  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在该类国企中,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
  通过关闭、破产、在资本市场上处置企业资产等方式使一批国企退出部分竞争性行业,加快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提高至30%,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并授权其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本(如国企)履行出资人职责,国资管理实现从管企业为主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类似淡马锡模式)。
  此外,国企将采用更灵活的用人制度和薪酬分配方法,这会有助于完善国企激励机制。方案还要求国企及时准确披露国有资本整体运营和监管、企业公司治理以及管理架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关联交易、企业负责人薪酬等信息,这将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和治理水平。
  整体方案缺乏具体细则及清晰的时间表,不过未来应会有相关配套方案陆续出台。总体方案重要原则之一是将国企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国有企业又进一步分为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及主业处于自然垄断或关键战略性行业的商业类国有企业。方案指出,所有类别的国企都需要推动市场化改革,即便是公益类国企也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图表1)。
  随着决策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善国企激励机制,行业/公司层面可能会存在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例如,决策层已宣布国企改革将首先从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通信、军工等重点领域推进试点示范。从宏观经济视角而言,鉴于改革步伐可能渐进且相当缓慢,我们认为国企改革方案对未来一年的经济增长影响有限。此外,尽管长期来看淘汰过剩产能、国企重组、核销坏账等措施可以改善企业部门表现,但这些措施将会一定程度上拖累短期经济增长。
        本文来源:新浪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