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任何一条街的名气,比华尔街更响亮,更出名了。这个号称全世界顶级金融精英的集散地,近来却被指只招收名校生。那么,这个传言是真的吗?
  华尔街的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马太效应说,强者越强。这一点反映在华尔街金融从业者人士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即使全球的经济不景气,他们的薪水仍然年年上涨,而且整体的涨幅将达到5%。可以说,华尔街的就业形势,永远一片乐观向上之态。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下来退出的,只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这样的情景每秒钟都在这条狭窄的街巷中上演。
  数据显示,华尔街上年薪过百万美元的岗位不在少数:三成金融风险管理的高层年薪介于110~200万美元之间,三成高级交易员的薪水也能达到这一水平;三成的投资经理薪水100~200万美元,外汇投资的高层也处于这一区间。
  华尔街上的收入所得,薪水只是一个部分,高额的奖金与延期股票奖励等也同样令人瞠目。纽约金融从业人员去年的奖金,总额达到了285亿美元,且证券行业的就业岗位还在增加,去年达到了16.78万人。
  华尔街上投行的就业人数今年将会温和上涨。金融从业者向来都会得到大城市的青睐,可谓是求贤若渴。西方两大金融中心城市——纽约和伦敦,金融从业者占从业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2%左右。而中国的上海仅为3%,因此上海要继续走向国际化开放型大都市,就要大规模吸纳新的金融人才,增大其在从业人口中的比例,以蓬勃发展的金融促发展。
  华尔街只招名校吗?
  虽然金融业扩招良机难得,但更多的人担心的却是重视出身的金融行业,是否会歧视出身,只招名校的学生?
  客观点来说,金融机构在招聘的过程中,的确对高校们有个大致的心理排名。而且好学校的学生往往出类拔萃的概率也大一点,但“学校好”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金融企业招人看重的还是综合素质,实践和学校是其次。
  中国的好学生到了美国,基本上都一股脑儿去做金融了。但华尔街上并非是把名校毕业的学生作为自己招人的硬性条件。全球顶尖的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大通,近年来就给了越来越多的非名校毕业生工作的机会。
  普华永道等四大会所,很多成员也都是来自很普通的学校的。那些凭借自身软实力得到知名金融机构认可的情况,越来越多,毕竟名校光环不能代表个人所有能力都是出众的。而且,不光是不限学校,非金融专业出身近年来也有扩大的趋势,对心理学、文学、历史、科学等各种专业的人才都敞开大门欢迎。
  人才评价机制多元
  华尔街招人的理念确实有悖常规,体育和艺术方面有特长的人有的时候比名校的光环、科班的背景反而更有优势。
  华尔街的许多高管一直鼓励手下的员工多学一些体育运动,而不是成天就想着要爬到“管理者”的位置。美国的体育文化氛围很强,体育好可以推荐上大学,可以去FBI当探员,当然也同样可以去华尔街当金融精英。高盛招来的大学生里,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项擅长的体育项目。
  为什么体育好也能受欢迎呢?因为很多体育活动都是团体活动,从小就玩体育,就是和一个团队一起成长。团队适应能力越强,以后的竞争力也越大。这些综合素质,不是多读几本书就可以衡量的,但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还有一些想到华尔街上工作的人,不是名校出身,于是他们就考取了CFAFRM等含量高的证书,也很受HR的欢迎。因为他们上进且认真的态度,以及想要从事金融强烈的渴望也能够说服HR相信,他们未来在岗位上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因此,名校并不只是*10的衡量标准,个人综合素质,包括与人打交道的情商高低,都会成为人才的多元衡量标准。
  摒弃对金融的狭隘认识
  华尔街上有不少优秀的中国孩子。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问题在于,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做了是否适合自己。
  十分典型的就是,你可能经常会听到中国孩子说要去做金融,要去华尔街上闯一闯,但如果你再问他们怎么看华尔街、真到了华尔街上做些什么,100个人中可能有99个人都不知道答案。
  准备进入金融行业的大学生,虽然金融业的前景好,薪酬也丰厚,工作环境也非常体面,但你们还是需要想清楚一件事,就是金融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如果你对金融的印象,还只是是停留在短期内能赚很多钱,那么你的金融认识还比较狭隘。这种充耳不闻,就好比想去华尔街工作,却从来都不看华尔街日报一样。
  ▎本文作者林梢玥,来源《金融看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号jrkanke,以独特视角,围观金融圈的新鲜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