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著名经济学家在深圳发表演讲,称中国经济产能过剩,通货紧缩严重。从市面看确实如此,煤炭价格一跌再跌,库存依然许多;钢铁跌成白菜价,需求依然有限。中国消耗了世界上最多的铜,这几年却需求大减,导致国际铜价大跌,产铜国也变得产量过剩。看起来,生产过剩在到处蔓延。
  其实,生产过剩这词具有很大误导性,它仅仅指商品卖不出去。原因也简单:生产者对市场预判错误,导致生产出来的东西不符合市场需求。世界上没有过剩的产品,只要肯降价甚至是白送,只不过收益不抵成本,企业会亏损,甚至被彻底清出市场。所以他们一面降价,一面苦苦难持。在市场经济中,这种生产错误是常见的事情,如果持续性生产错误,企业就会被清出。
  传统经济学在这里就陷入了解释谬误。他们说是“需求不足”,人们不愿花钱。专业话语说是流动性紧缺,通货紧缩。凯恩斯主义者提议这时候政府出台刺激政策。故而该经济学家说,“紧急情况下,动用一些行政手段也是必要的。经济过冷,政府该做的事情也要理直气壮去做。”
  经济危机的成因,值得听取的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意见。奥地利学派说,让企业家陷入普遍生产错误的东西,只有货币。政府垄断货币,并且倾向于扩张货币规模。尤其特殊时期(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开闸放水很常见。新增货币不是均匀流入市场,而是通过政府项目和银行信贷,缓缓流入市场。通胀初期,经济一派热火朝天,各行业发现贷款利息很低,赚钱非常容易,于是各种工程项目上马,基础建设的材料需求很大。这就刺激了上游产业,它们扩张产能,大量生产。价格不断上涨,订单还是不断飘来,老板赚到大钱,员工收入也不断上涨。通胀初期,上游产品价格节节上涨,生意火爆。
  通胀不是没有代价。新增货币在市场流通,伴随着物价涟漪般的上涨。底层民众和工薪阶层最为不利,物价上涨通常赶在收入增加之前。政府不会放任物价持续上涨,通胀总有结束之时。一旦信贷收紧,贷款不再轻易得到,民众饱受物价上涨之苦,消费力没有提升,大量错误投资就暴露了出来。很多企业家原来以为能赚到钱的生意,举步维艰。于是,他们开始经历艰难的调整。最首要的做法,就是停止投资,不放任错误扩大。
  比起下游万千产业,上游行业通常狭窄,无非几个资源性和能源性产业。下游需求普遍减少,上游自然变得“过剩”。几年前招的员工大量裁掉,上涨的工资压缩,很多矿井歇工,生产线停止,呈现在市面的是卖不掉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生产过剩”。
  请注意,经济周期后半段的萧条局面是市场自我的修复过程。到处是裁撤,减薪,压缩成本,这是企业家在止损,同时将节省出来的资源,投向正确的投资渠道。这个过程是痛苦并且必要的。像有的经济学家建议的那样加大投资,通常效率低下,并且以通胀和物价上涨为代价,短期起色只不过让危机后延。合理的做法,是收紧货币口子,给企业减税减压,放松管制,让市场自行修复。
  本文来源:新京报;作者:箐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