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至2009年两年间,正和股份将子公司鸿远置业51%的股权以2.1亿元转让给名不见经传的安捷畅达物流。2009年之后,安捷畅达物流再度将鸿远置业51%的股权悉数转让给云南金山水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以上转让过程涉嫌造假。记者实地走访正和股份公告披露的安捷畅达注册地,发现该物流公司位于北京大兴区的注册地址是一片农田,更为蹊跷的是,在工商局的相关资料中根本找不到这家公司存在的痕迹。
根据律师分析,如果交易对手不存在,当事人以公司名义形式盖章签订合同,轻则涉嫌虚假交易,重则涉嫌犯罪。
注册地为一片农田
2008年至2009年间,在甩卖鸿远置业51%股权时,正和股份找到了安捷畅达物流作为中间交易方。
2008年12月21日,正和股份与安捷畅达物流签署合同,将成立尚不足1年时间的鸿远置业35%的股权,作价1.3亿元转让给后者。正和股份由此获得投资收益1.27亿元。
此次转让仅是一个开头,2009年公司再度如法炮制,当年4月底,正和股份又将鸿远置业16%的股权出售给安捷畅达,该次交易金额为8000万元。随着该笔交易的完成,正和股份取得7872万投资收益。就此,正和股份彻底交出了鸿远置业的控股权,而安捷畅达共计持有其51%的股权。
正和股份股权转让公告披露,安捷畅达物流法定代表人是王健,注册地址为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后安定村村委会西350米。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营业务为仓储保管,分批包装,货物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信息咨询。
值得注意的是,安捷畅达物流这家公司极为神秘,除了正和股份公告所公布的资料之外,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引擎以及114等公开查询方式根本查询不到这家公司的任何信息。
为了弄清原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赶赴安捷畅达物流的注册地一探虚实。
当记者到达安定镇后安定村后发现,后安定村除了正常的居民居住房以外,大部分土地都是农田。记者找到了后安定村村委会,询问安捷畅达物流公司,负责企业登记的后安定村维稳办工作人员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
企业登记负责人:我们没听说过这家公司。
NBD:村委会西350米在哪里?那里是否有公司?
企业登记负责人:西350米没有公司啊,倒是在西1500米的地租给了一些小厂。
NBD:2008年的时候那里是否有过安捷畅达物流公司?
企业登记负责人:村子附近肯定没有什么物流公司。
记者顺着村委会向西行进,发现后安定村村委会西350米处已经走出村子,正是村外的一片农田。
记者随后找到后安定村的一名门卫进行询问。
NBD:村委会西350米是不是有一家叫安捷畅达物流的公司?
门卫:村委会西350米就是这片田啊。
NBD:3~4年前也是?
门卫:我在村里这么多年了,这里一直都是一片农田。
NBD:听说过这家公司吗?
门卫:村子附近肯定没有,你们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来到村委会西1500米的地方,在此发现了一些厂房,但记者在打听后了解到,该片对外出租的厂房多数空置,剩余的基本是一些小型的动物养殖场。没有一家工厂的负责人听说过这里出现过物流公司。一名工厂老板还向记者表示,“这里到处都是这种又小又窄的泥路,怎么也不适合开物流公司啊。”
为进一步核实情况,《每日经济新闻》再度找到安定镇的招商办公室。作为安定镇负责企业招商的部门,安定镇招商办公室人员表示,安定镇所有企业在该部门都会有登记。
NBD:请问安定镇有一家名为安捷畅达物流的公司吗?
招商办公室人员:我帮你核查过了,这边没有这样一家公司。
NBD:您能确认没有这家企业吗?
招商办公室人员:确实是没有这家企业,我们企业的登记表中确实没有。
查不到工商记录
不仅实地探访注册地未见其踪,记者通过工商局网站也搜索不到任何关于“安捷畅达物流”相关的信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询问北京市工商局,相关工作人员称,“只要在北京工商局注册过的公司,就会在网站上有相关的工商记录,如果查询不到,说明这家公司并没有在北京工商局进行注册。”
为了确认这一事实,记者再度找到北京朝阳区工商局的工作人员,该名工作人员通过其内部查询系统查询了安捷畅达物流的信息,但同样显示没有记录。
有没有可能是安捷畅达物流公司已经更名,导致在使用旧名称查询时没有显示记录?上述工商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如果一家已经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要更名,那么在走完更名程序之后,工商局会将该企业更名以后的资料与此前公司的名称一块归档。通过工商局查询系统,是可以查到旧名与新名的。”
随后,记者通过安捷畅达物流注册地,找到了大兴区工商局企业登记科的一名负责人,该名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再度确认了上述事实。
NBD:是否存在工商局网站上搜不到企业相关资料的情况?
登记科负责人:如果工商局网站上搜不到,说明这家公司就没有进行工商登记。
NBD:是否存在企业更名或者注销等原因,导致工商局网站上搜不到这家企业的信息?
登记科负责人:目前北京工商资料查询系统已经进行了升级,如果公司在北京进行过注册,只要输入公司名称就可以查询到这家公司,即使公司存在注销、吊销或者更名等情况,目前都可以查询到相关历史记录。
NBD:如果搜不到这家企业,说明这个企业并没有注册过?
登记科负责人:没错。
涉嫌虚假交易
如果安捷畅达物流没有进行过工商注册,那么其与正和股份关于鸿远置业的股权交易又是怎样进行的?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如果公司并未被注册过,那么在进行股权转让的过程中,安捷畅达所提供的工商资料都涉嫌造假。”
根据臧晓丽的解释,如果交易对方并未进行相应的工商登记,即交易方不能进行股权转让所需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由此可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所声称的与安捷畅达物流进行的股权交易即为虚假交易,股权交易获得的2.1亿元收入也涉嫌造假。没有工商登记,企业无法开立银行账户,这2.1亿元的巨额款项,又该如何转入正和股份的账户?如果交易对手都不存在,那么该笔交易就是彻彻底底的造假。
薪评律师事务所张韬律师表示,“如果这家公司不存在,而与这家公司实质上进行股权交易,双方必须签订一系列合同,这个情况下不存在主体,就存在虚假交易,双方的交易就是违法。”
张韬补充说,“如果交易公司不存在,当事人以公司名义形式盖章签订合同,轻则涉嫌虚假交易,重则涉嫌犯罪。上市公司是否牵扯其中,要看上市公司究竟是主犯还是从犯,参与程度有多深。”
然而,随着记者的调查继续深入,上述虚假交易背后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
公司回应
正和股份:鸿远置业卖5.1亿元已经赚了很多
每经上市公司调查组 王朋
自去年10月从公告中发现正和股份关于子公司鸿远置业的股权交易存在蹊跷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希望能与公司取得联系。然而,记者前后多次与其沟通,公司的回答都是领导正在出差,会将问题转达给证券部领导,此后就再无下文。
今年5月8日,记者再次致电正和股份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公司,并表示希望采访到董秘,一名前台人员回应称,“黄总出差了,我只能帮你转达一下。”事实上,在与记者多达十几次的电话沟通中,公司人员始终未告知,证券部已从海口市转移至北京。
随后,记者拨通了正和股份位于北京的办公室电话,一位自称是办公室科员的负责人表示,董秘黄勇正在出差,让记者发来采访函及联系方式,她将跟董秘进行沟通。
在迟迟未获得公司方面联系的情况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通过各种渠道终于联系到了黄勇本人。
NBD:有一些关于正和股份出售国赫宫的问题想向你求证。
董秘黄勇:我已经看到你们发过来的问题函,但这些都不是我有权回答的,还需要将其上报董事会。其实,我们公司也没有太多需要回复的,这些问题在公司以往公告中均有解释。
NBD:从2009年以来,正和股份就曾拆借出数亿元给予北京鸿远置业,而目前这笔借款是否还清?
董秘黄勇:2012年年报已经披露,对于*7情况我也不清楚,请关注相关公告。
NBD:北京鸿远置业旗下的国赫宫项目是目前北京的稀缺产品,但自2008年以来,公司仅以5.1亿元的总价格就将鸿远置业转手卖出。不过,鸿远置业仅这一项目就价值30亿元,在交易过程中为何公司出售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差巨大?
董秘黄勇:对于具体评估分析,已经在公告中披露。
NBD:北京鸿远置业股权一共才卖出5.1亿元,而正和股份购买国赫宫大厦部分楼层,就已花费6亿元,这是否划算?
董秘黄勇:大家都应该知道,就国赫宫的地段位置而言,这个楼是肯定值钱的,王府井附近的楼盘都是稀缺货。
NBD:既然这么值钱,为什么正和股份又要将其转手卖出?
董秘黄勇:这个在公告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因为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
NBD:公告就那么一句话的理由,希望黄总能详细解释?
董秘黄勇:对于卖出原因,公告已经表述,不管多少,反正公司已经做出解释。2008年鸿远置业注册资金才1000万元,现在卖出已经赚了很多。对于房地产而言,现房和期房收益是有差距的,大家都知道房价要涨。
NBD:鸿远置业的注册资金和其股权价值是两回事,项目用地是正和股份给出的,而且前后投入巨资,怎么能以1000万元作对比?既然期房和现房收益不同,那么正和股份在持股鸿远置业多年后,为何偏偏选在国赫宫大厦即将开盘发售前夕售出股权,这样岂不是不能分享更多利润?
董秘黄勇:就像炒股,没人能准确够预测未来行情,我们也不知道明天的楼市如何,具体解释公告已经有说明了。
NBD:从2008年开始,正和股份将鸿远置业51%股权,以2.1亿的总价出售给了安捷畅达物流有限公司。但这家公司在北京工商局的工商资料上根本无法找到,并且正和股份相关公告为何没有提供其工商注册号?
董秘黄勇:对于股权转让,每笔交易都有律师意见书,当年的交易完成后,正和股份已经收到转让款,而其他问题公司就不愿去关心了。
随后黄勇表示马上就要登机,而且手机已经没电,挂断了电话。此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尝试拨打其电话,但黄勇的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记者将“安捷畅达物流没有工商注册,就是虚假交易,正和股份需要承担造假责任”的问题通过短信发至其手机,但截至发稿,对方仍未予答复。
延伸阅读
陈隆基先后捞金3家上市公司暴赚数十亿
每经上市公司调查组 王朋
自1996年以来,陈隆基曾先后控股三家上市公司,但由于他异乎常人的低调,外界并不知道其详尽信息。
不过,其低调的背后却展现出高明的“捞金”手法。陈隆基出入股市如入无人之境,概念传闻频出、股价持续暴涨、大规模减持伴随左右,这就是其套现获利的三大步骤,并屡屡得以全身而退。
先后控股三家上市公司
对中国股市而言,陈隆基可谓资本市场的绝对大佬。
公开资料显示,陈隆基,福建福清人,曾任福建省福清中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现任福建省国际商会副会长,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利嘉实业(福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实际上,陈隆基的主要产业是利嘉集团,该集团成立于1992年,系香港利嘉国际有限公司的独资子公司。陈隆基通过利嘉集团参股与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曾经的多伦股份和现在的正和股份便是其主要资产。
追根溯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陈隆基最早现身资本市场是在1996年的三木集团,当时作为三木集团(000632,收盘价3.67元)发起人和董事长,参与了公司的改制上市。
仅过去4年时间,陈隆基就从三木集团隐退,此后多伦股份、正和股份先后被其纳入囊中。在陈隆基的掌控之下,上述三家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并无过人之处,业绩也无太多建树。但是,上述公司都经历过资本市场的热炒,而陈隆基本人更乘机大肆获利。
借矿爆炒多伦股份套现11亿
现在,就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形。
多伦股份原名福建豪盛,是A股首家“台资概念”上市公司。而陈隆基则于2000年11月入主,此后公司名称也由福建豪盛先后变更为利嘉股份、多伦股份。
2011年9月份,《每日经济新闻》就曾发表《多伦股份“失魂记”核心资产耕耘6年被甩卖》的报道,揭露了该事件。当时,多伦股份将苦心经营6年的上海多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伦建设)全部51%股权,以55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北京富成源投资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北京富成源)。早在2007年9月,多伦股份为缓解资金压力,就将多伦建设39%股权转让给北京富成源,作价3900万元。
资料显示,利嘉股份(多伦股份前身)2005年参加上海市黄金地段——多伦路二期1号地块(以下简称多伦路1号)的竞买,并以6.5亿元的高价将面积达4.23万平方米的土地收入囊中。这也成为其最核心的资产,甚至连公司名称都变更为目前的“多伦股份”。
需要注意的是,多伦股份的两次股权转让也涉嫌贱价甩卖的情形,多伦建设90%股权的仅卖出9400万元。这一价格不仅与6.5亿元的买地价相去甚远,而且还未计算6年来的地价增值及后期建设资金投入。
2011年三季度,在涉矿传闻、重组传闻和国际板概念等一系列光环的照耀下,冷门地产股多伦股份(600696,收盘价6.55元)离奇暴涨超过130%,股价也站上实际控制人陈隆基入主以来的历史*6点。
在多伦股份股价大幅上扬的同时,更伴随着实际控制人陈隆基疯狂的减持。自2011年4月7日起至11月23日,陈隆基通过香港多伦乘机减持,套现金额高达8亿元。
疯狂的抛售也预示着陈隆基加快了退出步伐,2011年12月1日,陈隆基将其持有的多伦股份4000万股权作价3.6亿元转让给李勇鸿。
至此,陈隆基与多伦股份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仅从股权转卖上来看,其套现总额就超过11亿元。
7.5亿资产控股正和股份
混迹于资本市场的陈隆基已赚得盆满钵满,在顺利抽身多伦股份后,其又将重心转移至正和股份。如果说多伦股份的大戏已落幕,那么“掏空”正和股份的表演却才刚刚拉开序幕。
2007年,S*ST华侨以资产置换的形式完成重组,迎来新的主人——广西正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正和)。前者以每股1.92元的价格,向广西正和增发股份7.30亿股(占总股本的77.89%),作价约14亿元购买后者的相应资产。
上述股权交易的标的为 “谷埠街国际商城”商业房产,该资产位于广西柳州市飞鹅二路1号谷埠街,建筑面积为14.02万平方米。在2006年底,该商业房产的账面价值只有7.51亿元左右,然而在置入上市公司后,其价值瞬间翻番,评估价值高达14.51亿元。
实际上,广西正和的实际控制人正是陈隆基,而自2007年以7.5亿资产入主正和股份以来,其目前剩余持股份额市值已经超过32亿元。
如今,距陈隆基入主正和股份已经接近5年时间,广西正和尚持有上市公司6.91亿股,目前市值超过30亿元。
再借“玩矿”减持跑路
如今,多年培育的正和股份似乎已经到了收网阶段,陈隆基又如法炮制,再次借助涉矿“跑路”。
2010年11月5日,陈隆基控股的广西正和所持9.41亿股解禁,剩余981.45万股也在次年1月13日上市流通。在其股份解禁后,陈隆基随即展开了减持之旅,2010年减持了2000万股,2011年更是加大减持力度。
或许是为配合大股东减持需求,2011年11月24日,正和股份正式宣布加入“淘金客”的行列,拟用旗下商业地产与北京天研时代持有的敖汉旗克力代矿业32.78%股权和敖汉旗鑫浩矿业100%股权进行置换。资料显示,上述资产均为金银矿,正是被市场热炒的资源类型。
实际上,在此之前的一个月时间里,正和股份便启动了年内第二波行情,期间公司股价涨幅达到34%,由最低的6.22元*6涨至11月16日的9.06元。
在此背景之下,广西正和减持仍旧毫不手软。2011年11月22日至24日期间减持1158.93万股,减持平均价格为8.44元;2012年3月13日,减持4941.7万股,减持平均价格为7.00元。
然而,涉矿故事仅仅是一张“空头支票”。2012年12月初,在正和股份“玩矿”一年后,公司就将前一年购得的矿业股权悉数奉还矿厂原有股东。
根据2012年年报,广西正和持股数为6.91亿股,持股份额由2011年中报的72.89%下降至56.66%。
若按照减持均价计算,自2010年以来,广西正和已经累计减持2.6亿股,套现总金额超过14亿元。实际上,陈隆基早已收回当初投入成本,目前握有的约30亿元市值属于净赚!
在相关权益变动报告书中,广西正和也毫不隐讳地表示,减持股份基于获取投资收益及自身经营需求,在未来不排除有继续减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