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论坛上透露,人社部正在制定的延迟退休政策是一份比较稳妥的方案,大约每三年提高一岁。该方案的基本原则是:小步慢走,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同时在延长退休年龄之前建立缓冲的机制,尽量减少退休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尽管这一消息并非*9次发布,但它仍然受到关注。《*9财经日报》报道指出,延迟退休已经是中国当前最受争议的公共政策之一。虽然政府时不时就会发出“安民告示”,但每一次关于延迟退休的话题都会引起社会的争议,而且反对者远远多于支持者。
政府“安民”之情,可以理解。一项公共政策,更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支持,才会更具公信力与生命力。具体到人社部的延迟退休政策,因为它必将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受到公众关切,因此也更需要得到公众支持。
然而“安民”,总得安到民众关心的点上才对。纵观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舆情双方似乎总是呈现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种自说自话的态势。对于支持延退政策一方而言,延迟退休年龄的理由,是人均寿命在延长,并且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中国的新增劳动力已开始减少。对于民意而言,关注点却多有不同。
把延退视为既得利益者的把戏,是民意反应之一。其二则是质疑养老金被缩水。延退其实意味着“等我们55岁或者60岁到了,说好的养老金却不能如期给我们”,所以延退本质就是“多交几年,少领几年”。其三则是认为延退抢了年轻人的饭碗。其四则是认为,延退虽与国际接轨了,应享的福利及保障却没有。
诉求不同,舆论双方无法达成共识也就自然而然。但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如果说尊重民意,那倡导延退政策者为何总是置民众关注于不顾?如果说听取民意,那你为何又总是自说自话?在许多公共议题上,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种民意感受,就是公众的受害者心理,或者是一种相对剥夺感。以延迟退休为例,那为民意所关切的几个方面,说到底都是对一种可能产生的、自身权益遭到盘剥的警惕及反弹。一方面这种心理的产生固然是公众长久以来置身于公共生活的一种感受,另一方面也表明民意被漠视的状况。
延迟退休如何能够*5程度地获得民意支持?换言之,延迟退休如何才能让公众的感受不是像被剥夺与被代表?这是应当正视并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