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的北京烈日当空,这样的天气往往是饮用水企业产品将要大卖的喜兆。然而,农夫山泉和个别媒体围绕标准问题、下架问题的唇枪舌剑,注定让今夏的消费市场不得不心惊肉跳。
在北京中国大饭店的发布会上,农夫山泉董事长义正词严,《京华时报》记者慷慨激昂,这本应是新闻的绝佳素材。一方说,自己是目前国内执行*6饮用水标注的企业之一;一方说,地标和国标差异就摆在眼前,质疑对方产品不如自来水。现场气氛剑拔弩张。
水到底有没有问题?为了追求答案,《京华时报》从4月至今已经孜孜不倦地用了近70个版来提问;为了回应质疑,农夫山泉在全国多家媒体用数倍于这个版面刊登广告自证清白。
水到底有没有问题?消费者已经受够了逻辑推理,也厌倦了自证清白,他们在等待一把权威的声音讲解事件,等待一场官方发布会亮出历来对农夫山泉的抽检结论。
水到底有没有问题?为弄清楚这个问题,从昨天起,我们的记者围绕本次风波的采访提纲已先后发向国家质检部门、卫生部门。然而甚至连农夫山泉北京工厂有否被当地质监部门勒令停产这样的“简单问题”,媒体也莫衷一是。
食品安全法早已明文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无论用什么标准衡量,面对消费者的疑惑和媒体的敲打,这场旷日持久的“标准门”风波,都应该得到权威部门一句真诚、直率的回应。
农夫山泉的董事长说,过去的27天开创了一家新闻媒体批评一家企业的“新闻”纪录。我们不希望见到,这同时也在开创一群焦虑的公众耐心等待确切说法的纪录。毕竟,耐心和信心相连,逝去容易恢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