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在大城市漂泊的人们最关心的无外乎两件事:年终奖怎么发、怎么回老家过年,但最近烦心事清单上估计又要加上一样——能不能在大城市中留住。目前,多地的地方两会密集开幕,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纷纷提出人口“天花板”的控制规划目标:北京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的红线,上海提出2020年人口不超过2500万人的控制目标,广州提出适度控制人口规模。
这不,新闻一出来,在北上广的、不在北上广的、全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在关注,《人民日报》官方微信1月27日刊登头条文章《你所关心的这件事,北上广已经有标准了!》,文章中称:“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除极少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落户限制。专家指出,城市人口规模差别化调控的信号已经明确:特大城市严控人口规模,中小城市加快放开落户制度。”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种大政策型的事件,跟普通老百姓有什么直接关系呢?老百姓关注这个有什么用呢?笔者我要告诉你的是,关系大了,说不关心的应该都是大学毕业没几年、没家庭、没孩子、没什么生活负担的“四无人员”吧。笔者要告诉你的是,人口“天花板”意味着以后的户籍政策、人才政策等等政策都会天翻地覆地改变,会切身影响到每个想要在北上广打拼年轻人的工作、前途、未来。
比方说最简单的,你现在还能无忧无虑地在北上广打工,想留就留、想走就走,社保全国通行、公积金走的时候还能提现,但未来嘛可真就不一定了。即便在实现人口“天花板”的过程中也许不会使用特别激进的行政手段,但政策稍微不向你这倾斜点,你能受得了?
2500万是什么概念?
2500万是什么概念?也许很多人对这个数字不是特别敏感,所以感觉这个“天花板”其实离自己还很远。有资本、有实力的人这样觉得也就罢了,年纪轻轻的“北漂”、“沪漂”们这样想,很难让人理解。
为什么?我们看一组数据,《人民日报》微信文章称,根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十三五”期间,北京、上海分别还有约130万和75万的人口“增长空间”。2500万还剩下75万人,怎么也不能称宽松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也许更加直观,以上海为例:2010年到2014年,上海常住人口规模分别为2303万、2347万、2380万、2415万、2426万,2011年起的增长率分别为1.9%、1.4%、1.5%、0.4%,2015年统计数据虽未公布,但超过2450万是比较合理的推测。由此我们得出两个结论:1、官方数据层面,上海的人口空间也不足75万;2、上海实际常住人口数量肯定比官方数据要多。
在距离2020年还有4年多的节点、而上海人口基本达到“天花板”的情况下,未来无非有这样几条路:通过行政手段使得部分产业外迁、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限制外来人口流向上海、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对目前已经在上海的外地户籍常住人口的人口结构进行置换。
外迁迁的是什么产业呢?肯定是低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留下的肯定是IT、金融等轻型化产业和教育等重要产业。不过上海从行政角度促成产业迁出地可能性不大,因为大家都是平级,不会出现“厂迁到河北、污染留在河北、税收却交给首都”的奇怪现象。但经济手段却未尝不可,除了从税收、审批等角度调节,地价、房价也是一大杀手锏——落后产能赚不了钱、产业员工租不起房,可不就得迁出。
那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进行人口调节有哪些手段呢?不负责任地猜测下:户籍?人口落户政策?社会福利?就业?社保?薪酬?
人口是现在*5的矛盾,想钻空子的可以歇歇了
有没有可能完全不管什么人口“天花板”,在北上广想呆就呆、不想呆就走呢?这得看人,比如你是个什么都不懂、没技能、没水平、刚毕业的大学生,未来的北上广还真不一定容得下你。但如果你是个身价百亿的老总,北上广还巴不得你去投资。
如果你抱着“在北上广随便找一份工作,干个几年再说”的心理,你未来可能面对的是:找不到工作、找到的工作收入很低、在北上广不足以覆盖生活成本、租不起房、结不了婚、生不了孩子、孩子上不了学,最后的最后,你都牺牲这么多了,还是会发现在北上广的生活品质真不一定比其他地方好。
你还会选择到北上广漂着?每年那么多来到北上广的人口,会选择继续在北上广漂着?
从《人民日报》那篇文章其实就可以看出北上广对控制人口的决心,比如“人在业在、业走人走”、摸清常住人口的信息从而杜绝“摸黑作战”、防止流动人口“打游击”。
更关键的是,2015年开始经济形势下行,大城市其实对求职者的吸引力其实更大一些,这也决定了经济差反而去北上广的青年会增多。为什么?因为经济不好,北上广的企业起码能活下来,还有很多新产业、新机会。小城市呢?企业都在乖乖等死吧。
不管北上广是“马太效应”也好,“黑洞效应”也罢,总之人口不控肯定来不及了。
哪几类人最容易在未来的北上广获得一席之地?
说到北上广等特大型城市未来的人口结构和人员素质要求,得分开来说,北京一个类型,上海、广州等其他城市一个类型。为什么呢?在北京呆过的人就知道,北京单单一个工作居住证申请有多复杂、严苛,和其他城市完全不具备可比性。
那上、广呢?哪几类人最容易在未来获得一席之地?
首先,肯定是投资者和创业者。上海是中国经济的中心,无论从城市的角度、经济的角度,都是优先保证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社会地位。比如2015年上海落户政策中,拿到风投的创业者、企业家都可直接落户。
第二类是企业高级管理者,也就是在商业上对当地做出过较大贡献的人才,公司规模、个人纳税额都是考量的核心标准。上海落户政策中就有相关规定。
第三类是符合产业走向和趋势的专业人才。比如IT科技人才、高精尖制造人才,还有就是金融人才。据数据统计,仅上海一地目前金融人才的缺口就达到百万级,这一百万的人口额度从哪来呢?2500万人谁来腾位子呢?随便想想就知道。
高顿财经职业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随着上海金融中心对金融人才的不断需求和上海人口规模的缩进,更多的人才向金融行业转移。从人才管理、分层的角度出发,金融领域的全球权威资格认证也随之走俏,目前因此报考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和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的人员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
最后就是一些一直以来比较冷门、稀缺,但市场有刚性需求的行业与职位。
▎本文作者李鹏,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