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回家时,春运已经开始,这场前后持续40天的人口迁徙,已经持续了20几年。
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过年就是回家。回家则是一个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是如今14亿中国人,毫无例外,都能认同的、*10的价值观。它超越政治体制、金融海啸、文化冲击、社会动荡……,是*10能够左右当代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也是*10能够使得中国人超越时空的思想体系。
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家。
简单聊一下回家的问题。
根据官方的估计,2016年春运,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2亿人次,同比增加2525万人次,增幅8.6%。总体上估计,回家的人多了。
但是,除了回家,春运的作用还有很多。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马太效应明显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有多不平衡,春运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给出的数据地图,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情况。
北上广深是春运出发城市的热门,而且已经热了好几年。而到达城市的热门则比较分散。根据官方的统计,华中为春运到达人数最多的地区,其次则是新疆、东北地区。另外,参考近日央视给出的最繁忙的十条线路:北京-哈尔滨、北京-西安、北京-武汉、北京-郑州、广州-武汉、广州-重庆、广州-郑州、广州-长沙、深圳-郑州、上海-西安。北京、广州呈现了很明显的南北两极分化。
还有一点,东部地区占据整个春运的比重在95%以上。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一线很强势,地域不大人不好。西部地区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可发展的空间很大。
春运出发的热门城市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是劳务需求比较大的城市,相反,春运到达的热门城市相对经济实力较弱,是劳动力输出城市。
区域经济由此可见一斑,最重要的是,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通常也是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
中国铁路的问题
也许你对春运的各种数据并不关心,*10关心的是“高速免费”。
私家车越来越多,选择自驾回家过年的人也越来越多,况且高速出行免费,何乐而不为呢?现实的情况是,春运一票难求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想起一件事,在美国如何区分富人区和贫民区?看路灯就行了。本以为,富人区有路灯,贫民区没有路灯,答案是恰恰相反。我恍然。
富人区家家都有汽车,而且一般直接入户,路灯没有必要,况且到了晚上,陌生人哪里敢往黑暗处躲,反而贫民区安全是个问题,多半需要路灯照明以求不备,典型的马太效应。
中国春运就是这样,越是临近春运,大家越担心买票困难,于是乎就想尽一切办法买票,甚至为了保险起见,购买多趟车票,择优留用,其他的直接退掉就好,反正成本不高。也许这也是春运开始前出现退票高峰的原因。
当然,这只是中国铁路的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黄牛党。
北京医院里对“票贩子”发火的小姑娘,喊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不过,又能怎样呢?车票同样有这样的窘境。实名制除了将一部分客流推向汽车客运等等交通途径,对于黄牛一点用也没用。
这个世界永远有两套规则,一套你能看见,一套你看不见。黄牛党的世界里,看不见的规则才是他们喜欢的。你买不到的票,黄牛能买到,谁在为他们撑腰呢?这个问题,各位看客自由想象。
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铁路没你想象的那么强大。
清晚期火车进入中国,不过建设问题很困难,整村人的搬迁多半是拒绝的。1919年,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起码需要铁路19万公里才能满足需要。2015年,中国铁路总里程是12万公里。这个数字太笼统,换句话表达可能你的感受更直接:我国现在人均铁路长度还赶不上一支烟的长度。
中国高铁很强大,也很快,然后就掩盖了铁路里程上的短板,只要问问身边的朋友就知道,很多想要回的城市,还没有通高铁。
今年生意不好做,提前回家
中国经济衰退了么?并没有,中国经济还在增长,只是增幅在减少。
伴随着中国城市的高度发展,整体状态趋于饱和,各大城市需要建设的楼盘、工厂、超级市场需求不再强烈。去库存、去产能的政策提出以后,煤炭、钢铁首当其冲,很多工厂在正常假期前一周就接到放假通知,这点从春运也能看出来。
伴随着回家潮,有一类人的问题也在凸显。谁?务工人员的子女。
这是一类特殊的人,他们从小生活在大城市,同时又被大城市边缘化。他们渴望自我表达,但又不受旁人关注。由于政策限制,一线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接受教育只能在打工子弟小学,或者根本无学可上。
他们来自城市周边,或者偏远地区,这样的背景以及在大城市生活的现实,让他们强调自身形象与城市的融合,价值观和形象塑造都出现了强烈的个人特质。这些人有的成了“杀马特”,有的走进理发店、小酒馆、歌舞厅从事服务工作。
春运让很多大城市成为“空城”,而这些人不愿随父母回家,就成了城市里提供服务的主力军,当然也有不安定的成分。
回家,他们害怕失去城市里绚丽的生活,不回家,这城市对他们又似乎缺少人情味。
我们每个人都忙着过年回家,家是什么,是一方土地,还是一家团圆?有人说,家人在家那就是家,中国户籍制度在这个时候变成一种拖累,也是形成中国春运的一大根本。从暂住证到居住证,城市从来没有把漂泊在外的务工人员当成自己人,而这也让回家的愿望,厚重了很多倍。
2016,一路顺风。
▎本文作者milong,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