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的慢,去得快,好像别人都在过年的时候,自己的工作从未停止过。既然春节过去了,国内最重要的期待,应该是三月份的全国“两会”了。
今年的两会焦点,本人估计是失业压力。相比较于房价、股市,就业的问题才真的疼到骨头里。
2016年,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改革,也就是年前天天说的“三去一降一补”,即经济运行去杠杆、工业去产能、楼市去库存、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补供给侧和人力资源短板。
说来说去,人力资源是我们感受最深刻的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劳动,都需要工作。而楼市去库存不重要,人们想要的是降房价;降融资成本不重要,人们想要的是审批提高效率;去产能不要紧,人们想要的是有工作。
如果说还有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和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也许很多工作真的会被机器人拿走,老百姓怎么活?
先看看2011年到2015年的事情。
关注金融、财经的朋友都有发现,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下行,总体在增长,但是增速在下降。2015年增速首次破7,成了当时一大热点。
不过,这五年间,中国的就业形势无恙,经济下行并没有带来失业压力,为什么?
根据官方数据,去年就业状况出奇的好,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比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目标1000万高出整整100万人。
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求职劳动力约为2000万,而吸收这些劳动力的渠道也足够多:
*9,人口老龄化加剧,离退休潮带来的劳动力更迭并不少。目前城镇职工可查数字接近4亿人,并且重组破产的企业不多,就业岗位数量稳定。
第二,劳动参与人数下滑。大众创业的热潮让很多人走上了创业路,找工作的人数逐年下降,劳动参与率每年下降0.8个百分点。
第三,大中专和高校毕业生的困境,毕业即失业。不过这部分数据缺乏,况且未就业的失业算不得真失业,所以并未统计到失业率。
第四,就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
第五,社保体系优化改革,保证了大面积的失业压力未能暴露。
但是,2016年的情况,可能是相反的。
政府说了去库存,去产能,机器不工作可以扔在一边,人没有工作,吃什么穿什么。况且自2016元旦开始,南方工厂倒闭潮此起彼伏,外资撤离,留下了大量适龄劳动力资源无处安放。除了经济下滑和外需不振,三去一降一补”的结构性改革很可能带来“结构性失业”。
前两天的新闻有提到,煤炭企业已经接收到去产能的任务,不少煤炭工人下岗,民营煤气低价转让煤矿,根本无人问津。钢铁行业是另一个“重灾区”,目标压缩粗钢产能1亿吨至1.5亿吨,目前,中国钢铁工人人均产钢300吨,1亿吨至1.5亿吨意味着接近50万工人因为“去产能”而“被失业”。
青年农民工、非熟练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去产能的行业退下来的熟练技术工大有人在,企业在考虑用人的时候,一定会优先启用熟练工人,尤其是在家政、商贸、物流、零售行业,有经验的熟练工人更受欢迎。春节期间,家政成了香饽饽,不少金牌家政月薪秒杀金领。
还有每年毕业的几百万学生党,他们愿意成为白领,而非进入车间当蓝领。而且一线城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足够大,不过,高校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中国,文凭的影响力在减小。同时,眼高手低是中国学生党的通病,这种隐性的压力也成为就业壁垒。
有意思的是,机器换人的说法越来越多,根据媒体的消息,广东已开始大举生产机器人,并且尝试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参与劳动,这种趋势正在扩大。
台湾首富郭台铭早在iPhone6代工时已经开始尝试机器生产。鸿海集团设在台湾的工作购进了百万组机器手臂参与代工工作,不仅精度高,而且可以24小时不停歇,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
当然,机器生产替代人工,参与简单重复的工作,这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大众可以接受的现实。那些智慧型或者参与性较强的工作,离不开人。不过随着最近Google人工智能战胜人类围棋大师,给那些天真想法的人一个巴掌。
即便是编辑写作这样注重细节的工作,也被人研究出程序来实现,速度之快非人类可比,最可怕的是,机器写作的文章质量还不错。也就是说,我的工作也危险了。
总体来说,增长滑坡带来的失业压力会不会慢慢凸显,事实和数据告诉我们,很可能会。而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一是去产能行业的职工,二是务农为主的农民工,三是高校毕业生。
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失业潮?
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今天,任何人都得学习去创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社会,同时找到自己值得挖掘的点,自己值钱更靠谱。当然,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参与和宏观调控,建立自由竞争体制,更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对有才的人来说,“失业”只是换个工作而已。
▎本文作者milong,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