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为“阿拉伯之春”兴奋了一阵子,现在可能已把有关国家抛诸脑后。但,革命过后的北非国家如埃及、突尼斯等,到现在仍深陷经济泥沼,从经济危机再爆发*7一轮的政治危机,这可能也给了我们一记当头棒喝。在过去全球化的模式下,导致多国社会动荡,究竟哪里出了错?
自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与撒切尔夫人 一上台即振臂一呼, 共同全力推动自由市场主宰论,这意味必须扫除任何阻碍资本流动的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法律规范、环保意识,乃至国与国的疆界。
这一切体现于对资本流动的去监管化、对经济与非经济产业的私有化、利润的*5化和利得税的最低化,无论是专政或民主国家,都无一不受冲击。
只要看看埃及,1981年当穆巴拉克接任,新自由主义也随着里根与撒切尔夫人上台而正式登上世界舞台。西方希望把新自由主义根植于该地区,也即鼓励开放国内市场、调低税率、削减公共开支、私有化产业、提升资本的流通度等。
到了1991年,美国向埃及减免外债,同时要求穆巴拉克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IMF )建议,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就是改革税制以吸引私人投资、把公营企业私有化、大幅削减福利等。在寡头政权与美国合力推动的自由经济下,私有化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正好为统治阶层和其他的既得利益者,提供窃取国产的良机。
穆巴拉克执政后期,对外资更完全不设限,没有红利税,并取消投资资本最低要求,外资自由进出。但他们没有在埃及制造可持续性就业机会,又没有令埃及的贫穷得到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社会危机爆发。
最近在新闻上,得知 IMF 正与埃及新政府,商讨*7的援助方案。方案不仅要巩固过去的经济结构,而且进一步深化私有化政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指出,向全球兜售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推手,正是总部设在美国的 IMF 、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
斯蒂格利茨还说,IMF在不少地方都反映着,其政策主要跟着美国财政部走,财政部则与美国金融界关系千丝万缕,而后者所关注的是私有化所带来的商机,以及他们能否夺得垄断的地位。
换言之,这种私有化不是按整体社会利益的私有化,而是朝向企业利益垄断的私有化,而自由贸易亦可作如是观。
早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财政部要为国内累积的庞大资本寻求投资管道,他们便透过自由贸易谈判,还有迅速发展的资讯科技,来打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使得热钱在这些地区流窜,终于导致危机爆发。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东亚及东南亚,还有现在北非的埃及与突尼斯,以及“欧猪国家”,经济危机先后爆发。此时,IMF便会提出纾困方案,不外乎缩减政府支出、加强私有化等板斧。但这却引发滞胀,经济不稳。
受援国为求稳定经济,则必须向IMF提出更多的借贷,结果造成恶债。至于“欧猪国家”,政府为救助银行进一步深化主权债务危机。IMF的所谓救援,反之把许多国家推入恶性循还的陷阱。想不到的是,这种手段竟然也是一种财富大转移,最后转到华尔街去。
美国知名社会科学家兼作家苏珊·佐滋曾批评欧盟跟着美国的新自由主义走,并大力巩固IMF的结构调整政策,也强迫“欧猪国家”接受IMF的救援方案。
佐滋说,欧盟这次要拯救的乃是新自由主义,而不是深受危机的欧盟成员国。她哀叹欧盟日益不民主,里斯本条约便是一例,这是欧盟力抗成员国人民的看法,两番硬闯通过的。
里斯本条约赋予欧盟的其中一项权力,就是可进一步在成员国之间扩展私有化的领域,打开所有具有经济效益的服务、面向市场竞争,这包括非经济领域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供水等。
结果“欧猪国家”等小国,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面对欧盟与IMF的所谓救助方案,不得不深化私有化而贱卖国产,究竟最后的得益者是谁?讽刺的是,他们在经济上越获得救援,政治和社会上愈加动荡,此刻“欧猪国家”竟然与北非国家的命运不谋而合。事实上,英国经济也每况愈下,撒切尔主义的后遗症赤裸呈现。英国人最后发现私有化带来的成本效益与上升的生产力,竟然令价格不降反升,而且还要承受多项公共服务削减之苦,扩大经济不公的情况。
在新自由主义政策下,香港往金融方向转型,取消对资本流动的限制,去监管化,维持单一低税制度、私营化和公务员合约制、外派公共服务、削减政府开支、大学教育和文化政策商品化、压制工会等等,当中最令我们难忘的,包括私有化带动贱卖仍有赚钱能力的房委会资产,以及去监管化带来的雷曼香港迷你债券的悲剧。要知道,香港是售卖雷曼香港迷你债券最多的地方之一。
新自由主义在香港最能体现自由的反讽。这匹所谓自由之马[*{c}*]香港走向垄断型经济,财富高度集中,收入愈见不公。
作者为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也是两岸三地、华语媒体中着名的战地女记者,以及知名的国际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