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虽然依旧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不过种种迹象表明,民营企业家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本就面临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加上近年实体经济经营困难,投资渠道狭窄不畅,通胀预期继续发展,大量资金不得不从实体经济中退出,流向金融、地产等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中。这样的趋势将会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我们由此要问:中国的民营企业要往何处去?民营企业的出路又在哪里?
说到民营企业,不得不提到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实体经济发展的限制与国有企业触角的延伸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国有企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大规模的改制,国有企业逐渐从竞争领域中退出。不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根据这一决定,国有企业逐步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008年和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一背景之下,“4万亿投资计划”将大量的信贷、资源和项目给了国有企业。之后诸多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例如山西省政府出台政策收回小煤矿开采权,亏损山东钢铁[-0.51% 资金 研报]并购盈利日照钢铁等事件,更是进一步挤压了民营资本的生存空间。此外,由于垄断性国有企业越来越集中于基础性的资源类的领域,并且基于国有企业在这些领域内的垄断地方不会减弱的预期,民营企业的资金也有着流向房地产等行业的趋势。
在上述背景之下,国有企业的垄断加强,民企所处的环境恶化,大量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流出而注入房地产、金融等领域。
国有化及对民营企业的侵蚀的严重后果在清朝已经得到验证。中国的民营企业大规模的发展始于清末洋务运动,但中国的民间资本始终夹在政府与洋人之间,1911年,川、鄂、湘、粤爆发了护路运动,民众强烈反对清政府将各“干路”收归国有,由此武昌起义爆发,清朝退出了历史舞台。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从长远看也有害于中国的经济的稳定性。由于民营企业不能平等进入某些领域、在资金及相关的利益分配上与国有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民营企业缺少安全感等,巨额资金从实体经济撤出而投入到非实体经济,如股市、楼市,投资金融衍生品,炒大宗商品,这些行为对中国的经济有着非常负面的影响。首先,资金大举进入上述领域,会推高以及扭曲价格,对股市、楼市等市场造成动荡;其次,中国的股市和楼市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资金大举进入,经济结构失衡,泡沫化程度加剧,将对整个中国的宏观经济带来潜在的风险。
放眼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类型的企业面临着同样竞争的环境,政府对国有企业倒是有诸多的监管和限制,防止其触角延伸从而损害国民的利益,从本质上来说,政府打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对民营企业*5的支持。特例是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西方政府也会对某些重要的行业例如汽车等行业进行国有化,但这种国有化是暂时的,一旦经济复苏,被国有化的企业会将国有股份卖掉,政府不与民营股东争利。例如英国能源公司,在能源价格下降时出现巨大难题,出于能源行业的重要性,且英国能源公司提供了当时英国四分之一的电力需求,英国政府于2004年出手拯救这家企业。然而,在2007年和2008年,英国能源公司又完全由私人股东接管了,目前英国政府在该公司没有任何股权。
因此,在我国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完全建立的时候,我国的民营企业将资金抽离转而投向股市、楼市等资本密集型行业无可厚非,这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选择。我们的民营企业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为了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多次颁布法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如“非公经济36条”以及五年后的2010年颁布的“新36条”,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曾提出,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当年“新36条”出台后,被认为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5源泉,不过2012年实施细则的出台,可操作性不强,多少有些令人失望。值得注意的是,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推动民营资本顺利有效地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等领域。未来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起到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还有待于制度障碍的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