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对冲基金当作人力资源投资,这一点说起来似乎不难,但是轮到真金白银地投入的时候,有的人往往就会忘了资源配置一说 ]
在一次投资者路演的路上,笔者恰好和香港的一位很资深的对冲基金经理同座,问及他如何管理旗下的庞大资金,他回应说,不熟不做,而且要放权。
“我可以做很多方面的事情,但如果事事自己做,我会累死的。别人做得比你好的,就要让别人做;你不会的,就要请人来做。我自己也可以做交易和操盘,但现在更主要是抓风险和制订策略大方向。”他说。
他举例说,尽管他们并非对冲基金之基金(fund of hedge fund),但他们如果很看好某个市场,也会投资其他对冲基金。在这个情况下,他会选择最熟悉当地市场工具的对冲基金经理。
笔者认为,这位香港业界人士的经验之谈很有启发性。如果一个专业对冲基金都需要请其他对冲基金帮忙协助管理资产,那我们是否也要考虑在分配自己资产的时候,尽量做到资源配置合理有效?
很多时候,我们把买入某只基金只当作一项投资工具,过多从回报角度去考虑这项投资的属性,但是从没有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一行为:其实通过投资对冲基金,我们同时也是在进行人力资源(选择不同的投资专家)的投资。
为什么对冲基金也是人力资源投资?这里要简要介绍一下香港的对冲基金。它们跟内地的阳光私募很类似,主要也是靠基金经理的个人选股技术和跨资产种类操作经验来为客户争取*5的回报。不过香港的对冲基金和内地阳光私募相比,又有其自己的特点,例如它有更严谨的法律架构保护投资者,另外海外的对冲基金可以在股票、债券、认股证、期权、商品期货等多品种的投资工具之间自由切换,这一点是内地市场上的基金无法相比的,背后是深厚的实战经验与金融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香港的对冲基金通常会熟练地进行各类抛空和杆杠操作,以此来*5程度放大收益,而这种技能并非一蹴而就。
从上述特点不难看出,良好的对冲基金经理和他的团队实际上是一项不可多得的优质人力资源资产。他们需要很熟悉对冲基金的法制环境,同时也需要在多元化的投资工具里进行*3化组合,才能赚到业绩表现费。虽然和一般公募基金一样都是进行组合投资,但是对冲基金经理所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和市场因素要更为复杂一些,因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香港,对冲基金充当了投资工具和人力资源产品投资的双重职能,因此受到不少家族资产管理者的青睐。
把对冲基金当作人力资源投资,这一点说起来似乎不难,但是轮到真金白银地投入的时候,有的人往往就会忘了资源配置一说。
这里介绍笔者身边的两位朋友,他们身家均不菲,但两人的投资效果大不相同。一个屡战屡亏,另一位则凭借对冲基金的资讯越战越勇。
屡战屡亏的是在深圳做茶叶生意的“茶姐”。其资产高峰期高达数百万,曾经在某证券公司有自己独立的“大户室”。当她要销户时,该证券公司的老总急忙从办公室里跑出来,亲自劝她留下来。然而茶姐很坚决,说自己过去相信该证券公司的推荐买卖股票,还拉了大量师奶入场,结果不仅做生意赚来的数百万资金全部泡汤,仅剩余几十万不到,还连带让朋友亏了钱。
我私下问她,为何不把茶叶生意扩大,反而要把辛辛苦苦做生意赚来的钱投入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她解释说,做茶叶生意很辛苦,而她怕通胀,因此希望资产升值,但她又不相信那些银行卖的基金产品,因为觉得它们一样在亏钱,因此她一直是自己在做茶叶生意之余,跟着证券公司的建议操盘。
笔者相信,民间的确不乏炒股高手,但是茶姐显然不是。像她这样想进行财富管理,但又有操盘瘾、喜欢选股的投资者,就不妨投资一些靠谱的对冲基金产品。
和茶姐不同的是笔者的前客户“贸易哥”。他也是个生意人,通过做外贸赚到不菲的身家。贸易哥也喜欢自己炒股,但他的策略是,把自己的家产分成多份,分别买入数只香港市场上的对冲基金。他本人则通过追踪这些基金的选股和投资方向,也能“学习”到这些对冲基金经理的投资技巧,同时也有助于形成专业的资产管理哲学。几年下来,由于其投的对冲基金业绩不错,他不仅个人财富获得了提升,而且通过跟踪不同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操作轨迹,他个人对于投资的理解与市场观察能力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显然,相比之下,贸易哥在股场上的策略要比茶姐高明得多。
尽管内地还没有对冲基金,但是已经有不少类似的产品(如阳光私募基金),那些乐衷于自己操盘,但是对自己信心不足的投资者,不妨参考“贸易哥”的人力资源投资理念。
(作者现为香港金融机构研究员,有关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