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对万福生科[0.00% 资金 研报]造假事件的处罚,不仅覆盖了全部当事方,华林证券也受到牵连。面对“撤销证券从业资格”的处罚,华林证券现任董事长薛荣年、总裁曾年生和总裁助理崔岭或将被迫离开华林证券。
昨日,证券时报记者在华林证券看到,该公司运转依然井然有序,内部员工情绪稳定。
华林管理层面临调整
5月10日,证监会在通气会上通报了对万福生科造假案相关各方的处罚措施。其中包括对平安证券原保荐业务负责人、内核负责人薛荣年、曾年生和崔岭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撤销证券从业资格的处罚。该处罚也是*9次对保荐机构中非签字负责人进行的处罚。
根据《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被中国证监会依法吊销执业证书或者因违反本办法被协会注销执业证书的人员,协会可在3年内不受理其执业证书申请”。这意味着,薛荣年、曾年生和崔岭至少在3年内或将丧失邮轮とぷ鞯淖矢瘢嗨朴诮胧谐3年。
“如果上述处罚正式生效,薛荣年、曾年生和崔岭不仅需要从华林证券离职,而且三年内还不能从事证券相关工作。”一位知名律师事务所证券诉讼律师说。
不过,这位不愿具名的律师也表示,目前证监会的通报还仅是预告,并不等于最终的处罚。即使正式处罚通知派送下来,当事人还有权提出行政复议,“处罚真正开始生效至少还有1个月的时间”。
对于处罚一事,华林证券相关负责人以暂时不方便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不过,该公司一位资深投行人员称,处罚和华林证券没有直接关系,不过在万福生科案件中,对保荐机构的处罚似乎侧重于自然人而轻罚法人。
对于华林证券相关被处罚的人员是否会提起行政复议,华林证券投行部门另一位员工则称,不了解具体情况,但这属于个人行为,也是被处罚当事人可享受的权利。
华林证券运行井然有序
市场上的共识是,薛荣年毫无疑问是当前华林证券经营团队的灵魂人物,一旦薛荣年离职,华林证券发展前景将很难预料。华林证券多位员工向记者表示,当初诸多投行人员离开平安证券转投华林证券,亦是追随薛荣年而来。
随着证监会对万福生科造假案处罚措施的公布,市场人士对薛荣年去留问题,以及华林证券经营受到的影响有诸多猜测。不过,证券时报记者昨日在华林证券总部看到的情景是,该公司运营正常,内部秩序井然,员工整体情绪稳定。
有一位华林证券员工告诉记者,薛荣年、曾年生和崔岭目前还在正常履职,华林证券各项业务签批等流程依然正常运转。
另一位华林证券员工表示,薛荣年到华林证券一年多来,该公司发展迅猛,业务开展情况今非昔比,内部管理已相当完善,制度建设也比一年前更加成熟和健康。
据了解,华林证券现任管理团队和经营班子几乎全部来自平安证券。其中,华林证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薛荣年系原平安证券总经理,总裁曾年生系原平安证券总经理助理兼投行行政负责人,副总裁张晓芳系原平安证券人事行政部总经理,副总裁龚寒汀系原平安证券投行董事总经理。其他几位业务骨干如罗腾子、崔岭、林辉、方向生等亦悉数来自平安证券。
薛荣年及其核心团队加盟华林证券后,确定了以投行业务为主要业务的商业模式。
在2011年从平安证券离职当天,薛荣年甚至还感慨道:“今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2011年12月30日,让历史记住,这是过去12年的终点,也是未来20年的起点,期待再创辉煌。”
功过薛荣年
2011年底,薛荣年离开工作11年的平安证券,转投华林证券成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大权独揽时,不会料到有今时的结局。
2013年5月1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对万福生科[0.00% 资金 研报]虚假陈述案的处罚,作为平安证券原保荐业务负责人,薛荣年被处以30万元罚款,撤销证券从业资格。这意味着,或许在今后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作为公司高管的薛荣年将离开证券业。
一年前,记者写下《薛荣年悄然入主华林证券 不留下平安一片纸》,而一年后的今天,尽管引入了庞大的保荐人团队,但受限于内外因素,华林证券在首发(IPO)业务上依然寸功未建,高管团队由于证监会的处罚面临分崩离析的威胁,薛荣年又何尝为华林留下一片纸?
正如一枚硬币有着正反两面,薛荣年给市场留下的,既有多年勤奋带来的个人奋斗史,也有着带领平安投行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投行翘楚的光辉岁月。与此同时,由于他管理风格激进粗放,也给市场留下了若干粗制滥造的不良案例,最终万福生科造假案的爆发给其沉重一击。这些功与过、是与非、罪与罚,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相伴相随,又何尝不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
去年,在记者上述文章刊发后,得到了包括平安、其他投行及薛荣年本人的反馈、评论以及抱怨。有意思的是,不少投行人士表示,看到该文章觉得薛荣年很有魄力和个人魅力,愿意投奔其旗下为之效力。
确实,与传统券商高管不同,薛荣年特立独行,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他出生于安徽农家,少年时,“到城里给别人捡拖鞋”是他母亲给他从小制订的奋斗目标,这也成了他的*9个人生目标。为此,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他现在每天只睡5个小时左右可能是那时养成的习惯。
其后,他35岁时放弃“铁饭碗”——离开安徽财政厅,加入平安。之后,他在平安站住脚,并带领这家当年的小券商一路狂飙,该公司2010年、2011年承销的IPO家数连续夺冠。这些人生轨迹,不正符合贫寒子弟逆袭的路线?
繁华每到尽头,就是孤寂和别离。胜景山河事件的爆发、平安集团对保代薪酬的约束以及对薛荣年进行权力制约,最终导致薛荣年2011年年底出走华林证券。大量的平安证券投行骨干也追随而去。
薛荣年的目标是在华林证券复制投行模式,董事长与CEO大权在手,昔日的骨干卷土重来,一切似乎尽在掌握。可惜,时代已经不同。证监会一系列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已经清晰,那就是信息披露的透明、全面以及财务报表的真实,以及对中介职责的归位,对虚假陈述的打击。平安原有模式,那种大规模、流程化、快速高效、粗放激进的投行模式曾在此前市场环境中取得巨大成功。但可以预见的是,过去赖以成功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有监管环境和市场氛围了。
时代在变,过去成功的因,可能便是今后失败的果。随着新股改革的推进、IPO堰塞湖带来的审核暂缓,华林那些花费巨资引入的保代们,成为始料未及的负担。
而在此时,华林证券的短板开始显现。华林证券前身为江门证券,实际控制人为广东紫金人林立(立业集团老板)。我们可以看到,华林证券的历史,就是一部试图复制其他成功券商商业模式的历史,立业集团苦守华林10年,从当年招揽张国庆旧部,人称“小君安”,到后来招来国信证券旧部段文清、李华强,建立“小国信”,而后发展到现在的“小平安”。10年间费尽苦心、引进各种高端人才,至今未见成效,岂是偶然?
在功成名就之时,人们习惯高估自己。但是,在中国,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成功,往往不是较大程度依靠高管的个人能力甚至团队价值。恰恰相反,股东实力、公司资源、地理因素、内部机构架设,甚至包括公关实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短板,在关键时刻,带来的代价都极其沉重。
薛荣年何去何从?在最近华林发布的2012年年度工作报告中,他表示:“2013年华林一定会更加强大,用公司的强大来鼓励自己,也鼓励大家;鞭策自己,也鞭策大家。知易行难,尽管知道容易但行动很难,但我一定要和大家做到知行合一。”在过去的投行时光里,他给业界带来冲击、震撼和话题,他的勤奋、努力和个人号召力有目共睹,而由于项目管理的激进粗放给市场带来的伤害也同样有目共睹。但所有这一切,或许都将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