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是什么?我想这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前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教科书对“会计”的学术定义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我不知道大家读了这么多年书,是否同我一样的感觉,国内部分教科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读似乎总是不痛不痒,读完之后,如果没有人来讲解,依旧感觉在云里雾里。笔者深感,一流的教科书应该读完之后让人豁然开朗,教授的作用应该在于启发,而非照本宣科。
其实这个概念有一个前置的背景,那就是“经济活动”,没有经济活动作为基础,会计就是无源之水;那么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经济活动,但是这些“不同”的背后总会有一些共性的地方,如此提炼出了“会计”这个概念。会计研究的范畴必须能够以货币来计量,凭证是经营活动留下的证据表现,专门的技术方法特指复式记账法,一定单位是指企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也正是由于单位的不同,才会有政府会计、企业会计和NGO会计等不同分类。
不难发现,会计其实就同“分类学”类似,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不断细分归类,直到能够发挥其管理经济活动的作用为止。
那么学习会计的流程应该如何?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先将厚书都薄,再将薄书读厚。具体而言,针对没有会计基础的入门学习者,建议先从会计基础开始学习,切忌上来就啃中国注册会计师的会计教材(以下简称“CPA会计”),那样会使你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因为CPA会计是默认你已经懂得了会计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编写的(尽管CPA会计的*9章是专门介绍会计基本概念的,但是我相信初学者看完之后是不知道在说点什么的)。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我相信是部分同学有些困惑的问题。但是这个观点针对会计学科或许是不适用的,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会计准则。如果你未来准备在国内混的话,那么就老老实实的先学习好中国准则,如果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国际性的,那么国际准则(IFRS)和美国准则会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选择国内的教材会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并且中国准则正在不断的同国际准则趋同,我相信,只要你不断保持知识的更新,追踪中国准则的发展,有意识的进行不同准则之间的比较学习,精通各类准则将不是难事。
初学者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国内使用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多是以制造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为主来进行讲解,其中又以制造业企业为核心重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来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我相信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会计教科书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二来是制造业企业的流程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加全面复杂,编写者的初衷是学好了制造业,对于其他行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然而根据我毕业后工作的体验来看,要想做到行业间的举一反三不是一件易事,下面两幅图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行业分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做这样两个工作,*9选择你感兴趣的某两个行业当中的龙头企业(推荐制造业业同金融业进行比较);第二选择你感兴趣的某一个行业当中的不同企业(推荐金融业中的券商股和银行股进行比较);对比它们的财务报表,你会发现,无论从报表的内容还是披露的重点都会有着重大的差别,这就是隔行如隔山。
那么,如何学习会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给大家提供如下十条Tips:
一、会计六大要素的概念和内涵烂熟于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概念帮助我们判断新事项如何归类,内涵帮助我们判断常规事项如何处理。其中这六大要素又可以分为两组: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属利润表考虑范畴;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属资产负债表考虑范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将利润表形象的解释成流量、摄像机,而将资产负债表解释成存量、照相机的原因。因为利润表反映的是一个期间数,这个期间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分为月度、季度和年度,流量和摄像机的特点在于有开始有结束,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什么;而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时点数,存量和照相机的特点在于反映当下是什么样子。
二、深刻理解、熟练运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和“借正贷负”(复式记账法),而不是读完之后脑子里面一片空白或者模棱两可。具体推导规则如下:
会计恒等式
教材版: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小卡版:
已知:
资产T=负债T+所有者权益T
利润T=收入T-费用T
所有者权益T=所有者权益T-1+(收入T-费用T)
推出:
资产T=负债T+所有者权益T-1+(收入T-费用T)
资产T+费用T=负债T+所有者权益T-1+收入T
那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可以这样来记忆,任何一笔会计分录可能涉及恒等式的一项或者多项,你最后做出的会计分录在反映经济业务实质的前提下使得上面Highlight绿的式子依旧成立。“借正贷负”是指该恒等式的左边两大要素(资产和费用)在复式记账法下满足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而右边的三大要素(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在复式记账法下满足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至此,复式记账法理论上的问题解决了。
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根据经济业务做会计分录是难点之一,我的建议就是首先要熟悉以上五大类会计要素所包含的会计科目以及该科目的含义,因为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法的基础,其中会计科目又分为记账科目和报表科目,前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和管理的需要,在符合国家统一会计法规的前提下自行增设,而报表科目则有统一规定,企业不能自行修改;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细分的程度不一样。比如报表科目固定资产是记账科目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和固定资产清理的汇总,又如报表科目营业税金及附加是记账科目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的汇总,所以作为初学者,必须首先牢记各大报表科目(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在此基础上熟悉每个报表科目具体包含哪些记账科目,积少成多。
其次就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来判断这项业务会导致以上五项要素的哪一项或者哪几项发生变化(具体到记账科目),判断的标准就是企业会计准则;部分初学者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
a.不知道经济业务影响哪些会计要素,*4的办法就是多练,尽管企业的经济业务千变万化,但是汇总起来也就那么几大类,多积累一些就会慢慢有感觉了,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小时候学写作文一样,积累的素材越多,作文当中有的写的就越多,没有捷径;此外熟悉行业的业务流程也是突破点之一,一般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分为:资金筹集、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核算等,拿到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时,我们先将其归入某个流程大类,再进行细分工作,这样思路就会更清晰;
b.尽管判断出了经济业务会影响的记账科目,但是在判断借贷方的时候凌乱了,这其实不怪初学者,要怪就怪教材的编写者未能在书中直截了当的点明其中的关键(当然有时候是出于概念的准确性出发考虑,我写此类心得文章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当然主要还是笔者为自己能力不够驾驭这些概念所找的托词而已,哈哈),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9明确会计当中“备抵科目”这个概念,明确了这个概念,你所有的模棱两可均会迎刃而解,该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准备抵消的科目,是其所对应科目的减项,我们在区分其性质时可以直接将相关科目的备抵科目理解成其本身即可。
以固定资产折旧为例,他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提折旧这样一个动作会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而固定资产属于资产类,前面我们说过将备抵科目理解成其本身,资产类贷方表示减少,所以折旧这个动作的分录就应该是:借对应的费用或成本,贷固定资产折旧。
常见的备抵科目清单汇总如下:
坏账准备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等科目的备抵科目;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是短期投资的备抵科目;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长期投资的备抵科目;
存货跌价准备是存货的备抵科目;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摊销是无形资产的备抵科目;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是在建工程的备抵科目;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是委托贷款的备抵科目;
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备抵科目;
未确认融资费用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备抵科目;
这里需要提请读者注意区分会计教材中常见的几个概念: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其中账面价值是扣除所有该科目减项后的金额,而账面余额则是扣除减项前的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