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聊城国家会计远程教育网上公布相关税法词汇商品与货物等内容总结如下:
  由于我国各个行政经济领域在计划经济时代各自为政,都执行自己部门的规章和定义,一直没有统一,近来随着几部关键的法律文件出台(如会计准则2008、物权法、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法等)。才逐步开始理清了它们的关系。因为它们资料来源比较繁杂和浩大,加上本人近来比较忙,没有精力仔细节选摘录。在这里我不再注明,只是精简说明一下,和大家共同学习讨论:
  “商品”与“货物”都是经济活动中的资质,不过在经济领域和法律领域的表述不同而已。
  “商品”是会计上的概念,也是引用经济领域的概念,是为交换而生产(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即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货物”是税法上的概念,也是引用法律领域的概念,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供出售的物品(见增值税法)。
  会计上的“商品”和税法上的“货物”共同对应的是“物品”,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它们各自与“物品”组成各自领域的物资概念。
  即会计上:①物资=商品(交换的产品)+物品(不交换的产品)即凡是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就是物品。
  税法上:②物资=货物(出售的物品)+物品(自用的物品)即凡是不自用的物品就是货物。
  应该注意上面①②表达中式认定逻辑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上的“商品”和税法上的“货物”都是以进入买卖流通中为标志,是个动态的概念,即可以和物品相互转换。如:企业购买一台电视机,当自用或者不用于交换时则属于“物品”;当用于交换或者出售时则属于“商品”或者“货物”。当于赠送或捐赠,则会计上称其是“物品”而税法上称其是“货物”。
  关于“物品”和“货物”相互转换的原则,也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的规定:“物品”,指个人以运输、携带等方式进出境的行李物品、邮寄进出境的物品,包括货币、金银等。超出自用、合理数量的,视为“货物”。
  那么商品和货物的区别倒底有哪些呢?
  会计上的“商品”是一种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定位于产品(产品的狭义概念:被生产出的物品),产品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的结果,即“过程”的结果,就是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税法上的“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供出售的物品。定位于“物品”,物品实质外延要大于产品,在税法上物品是自己用的资质,货物是商业性质的资质(完全改变了货物原来是物品的从属关系,变成了并列关系)。也就是不管从哪里来资质,只要出售(即产生经济利益)就是货物,这是基于税法为了保护税基的强制性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税法上的“货物”无论是内涵或是外延都比会计上的“商品”大得多广得多。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