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贵阳管理会计实务相关内容并购应力戒实“购”而虚“并”的方法总结如下:
  近悉,国内食品业*5的国资企业中粮集团,联合厚朴基金,分别向蒙牛购买股份。据了解,在分别完成相关收购后,中粮集团与厚朴基金将共持20%的有蒙牛股本。相比之下,原董事长牛根生等一致行动人的股权则降至15.18%.迄今为止,这笔总价值相当于61亿港元的并购案例,在中国食品行业尚属*5宗并购案例。
  作为当今中国乳品业的主力之一,全球金融危机并未对蒙牛带来更多的"外生"压力,而蒙牛的压力恰恰是由自身所"内生"而出的。无论是三聚氰胺事件,还是特仑苏牛奶的OMP物质安全性受到置疑,都使得蒙牛警醒,只有把住奶源关,才能够从根本上把住质量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在国内收购,还是靠进口,都不如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踏实。从经济学角度看,在"契约"方式缺乏效率的情况下,"产权"方式往往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道理谁都明白,但要将扩大奶源基地这件事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据悉,蒙牛自建牧场的资金缺口预计达120亿元。然而,经过去年的一番"折腾",蒙牛也的确伤了一些元气,去年的亏损已经超过了前年的赢利。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产权"方式控制更多奶源,蒙牛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借助中粮贵人相助。从某种程度上讲,为了从产权上控制更多奶源,蒙牛的代价是将自身的很大一部分产权让予中粮,也就是以卖产权来增强买产权的购买力。
  应当看到,蒙牛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一个长期发展战略的问题,而从长远来看,更要强调优势互补。现在的问题是,除了在购买股份上"不差钱",中粮还能够向蒙牛注入什么?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蒙牛依然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蒙牛猛牛。
  在当今世界,大大小小的并购案例层出不穷。联合国发布的《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表明,2007年全球仅跨境并购价值就达16370亿美元,如果算上境内并购则案例更多。现在看来,其中的绝大多数的并购都伴随着产权买卖双方在经营上实现一体化,一方面是通过同行之间水平一体化来寻求垄断地位与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是通过建立上下游产业间的垂直一体化来实现优势互补。就中粮入股蒙牛案例而言,两家企业素来没有太多业务瓜葛,既不存在水平上的同行关系,也不存在垂直上的客户关系。如果硬要找中粮与蒙牛之间的"搭界"之处,或许只能将两位老板在高尔夫球场上的球友关系勉强扯上吧。
  虽然中粮与蒙牛以往在业务上的"不搭界",但在并购完成后,就迫切要找到"搭界"之处。否则,中粮入主蒙牛就缺乏"抓手",而这点恰恰是笔者有一些担心的。前些年,国内许多企业盲目扩张,在与原主营业务几乎毫不相干的领域高多元化,但最后下来,不仅业务没有"多元"起来,原来的主营业务也被拖垮。如果不信,不妨看一看10年前在沪深两地上市的某些企业,当时搞了与主营业务"不搭界"的多元化,10年后到底成功率有多少。
  当然,我也并不认为企业的业务上"不搭界"就意味着没有并购机会,像原来做VCD的万科后来进入房地产领域就活得很滋润,但这样做属于"高难度动作",需要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满足苛刻的条件。现在不知道的是,中粮亿美元能力做这样的"高难度动作".
  迄今为止,中粮尚未披露其入股蒙牛之后到底打算怎样动作。据悉,入股之后,中粮集团坚持"三不政策",即不直接参与蒙牛的具体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的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改变目前的战略方向。不难看出,中粮入股蒙牛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占有欲",而是希望借助蒙牛这个平台扩张自己的业务,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利用欲".
  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会猜测到,只要有利于蒙牛的长远发展,中粮多年以来构建的国际商务平台都会向蒙牛开放,即使暂时没有直接的业务"搭界"之处,也有必要主动去"人造".正如中粮掌门人宁高宁所言,蒙牛是中粮"全产业链"的自然延伸。毕竟,蒙牛已经成为了中粮的"自家人",蒙牛的利益就是中粮的利益。
  通过中粮入股蒙牛这起并购案例不难看出,在并购方面,拿不出钱是万万不能的,但也不能一切"向钱看",因为金钱往往并不是万能的。世界投资大师邓宁曾经将投资动机归纳为市场寻求、要素寻求、战略寻求等诸多类型,而要想使并购成功,无论并购双方是否在水平的与垂直的业务关联,最起码要"图"其中的一种类型。否则,即使再"不差钱",最多也只能够算得上是实"购"而虚"并",而没有恰当的业务结合点,也很难使"并"的环节落在实处。对并购双方都没有好处。中粮并购蒙牛的案例如此,其他并购案例亦如此。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