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出来容易,合起来就困难了。”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员孙钢向本报记者指出,地税是否如传言中说的那样会拆分合并到国税系统中,“这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
  随着“营改增”试点在全国11个省区市的铺开,再加上“大部制”改革风声不断,地税分拆合并到国税或者地方财政部门的消息不胫而走。
  此前有媒体报道,河南省某市地税系统已开始向工作人员分发填写分流意向表,“不太清楚,没听说过这事。”当本报记者向河南省国税系统一位负责人求证上述传闻时,他极力避谈此事。
  本报记者从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国税系统工作人员处获悉,地税系统的“拆分合并”已经传了很久,最常见的“版本”是分三部分拆分合并:一部分划归国税;一部分划归财政;一部分划归其他政府机关。
  据本报记者了解到,浙江、安徽、江苏等地都没有关于地税拆分合并的具体动作,但地税要拆分撤销的消息“已经传了好几年了”,在整个税务系统里都已不是新鲜事。
  孙钢则认为“营改增”试点是一个契机,将推动两个机构的合并,未来国税、地税的合并或将水到渠成。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把地税取消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当前的关键问题是要完善地方税务体系,进一步理清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关系。
  此前,本报记者亦向国家税务总局求证,未来是否会将税务系统并入财政,形成“大财政”体系。国税总局有关负责人并没有确认此事,但强调国税总局为执行机构,有关机构调整事宜,应向中编办求证。
  地方政府依赖地税
  “跟我没啥关系。”浙江温州地税的一位工作人员坦言,“这样的消息已经传了很久,撤销不撤销,对于我们这样的地层工作人员来说毫无影响,不管到哪里,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税务系统在职人员已近百万,曾被人们戏称为征税的“百万大军”。
  “当下来看,推动国税地税两个机构的合并,难度和阻力主要是人员的安排。”孙钢认为,在机构改革中处理“干部去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不小的阻力。
  虽然地税撤并的消息传了很多年,但是本报记者从多地国税、地税、财政等部门了解到,具体的改革方案都没有出台,不仅如此,很多人士都认为地税撤并“应该不会”。
  孙钢直言,国税本来就是从地税分出来的,而以前财税还是一家,“分出来容易,合起来难”。
  不仅是地税的领导不愿看到地税撤并,各级地方政府同样不希望进一步丧失了“财权”,此前,河南省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的缺口,开始征起了“过头税”。可见,税收在某些时候似乎成了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
  1993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组建在各地的直属税务机构和地方税务局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国地税正式分家。从1994年开始,在包括国地税分家在内的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开始发力。
  但关于国地税分合的争论自它们分开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2008年,中国政府正式开启的“大部制”革新,则给正在升温中的这一讨论再添了一把干柴。
  而且随着“营改增”试点的铺开,地税系统征收的税种越来越少,税务机构改革,成为了央地利益重新调整的问题。
  合并并不容易
  由于两套征税机构的并存与运转,增加了很多税收成本。这也是国内很多专家呼吁国地税合并的一大原因,而两个税务部门的“抢税”斗争此起彼伏。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操作来解决的问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微博)向本报记者指出地税拆并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一刀切”。
  贾康认为分税制改革没有完成,地方政府财源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很多配套制度并不完备,没有理顺省以下地方各级之间的关系”之前,地税拆并并不现实。
  孙钢则认为税务机构改革需“上面来推”,在“大部制”改革的思路下,通过优化中央和地方财税收入分配,一步步进行制度改革,“可能会一步一步来,不一定马上撤”。
  地方财权的萎缩,使得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央和地方在分配上的博弈会加强,土地财政、“过头税”等现象会不断上演。
  “中国的国情就是得让地方政府一定要有自己的征收机构。”许善达认为这是地税不可能撤并的本质原因。他同时向本报记者指出当务之急不是把地税“一撤了之”,而是要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许认为地方税体系的完善不仅保证了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能调节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他提出“消费税不用分享,增值税分配比例重新确定”的改革方案。
  “地方税体系应该重点打造房产税和资源税。”贾康认为如果地方政府找到新的财政收入支柱,那么地方政府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本地公共服务水平。
  “未来,国地税的合并或将是水到渠成。”许善达认为随着税收征收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必将推动国税、地税业务的全面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