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一个与财务相关的人,都必然对现金流关注。
  现金实务管理的模式,和企业所在的行业、组织架构、产权结构、资金状况关系极大。就象国家的货币政策一样,今儿偏紧,明天可能偏松。
  下面是我经历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家公司的现金管理。
  *9家:银行
  刚开始职业生涯便记住的,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和“今日事今日毕”。
  银行是绝对不允许差一分钱的,只要有差,会计出纳全部要留在那里,一张地一张地查单证,挑明细。银行的单式凭证,查起来更麻烦。
  短款和记账差错很容易查出来。但长款差错查起来则比较难。我在银行将近6年,有一次我们办事处结账长出1200元,直到我离开银行时,都没有查出长在哪里。
  我没做过出纳,不过查账都是会计和出纳一起查。
  银行晚上关门的时候,都要打开保险柜——万一有窍贼,省得他破坏了柜子。
  我在银行期间,还经历一次出纳携款潜逃,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那个人还没有被抓住。十多万的现金,他放在了抽屉里,塞了其他东西进款袋并送上了押款车。下班的时候把现金拿走,从此杳无音信。不知道这个同事现在何方。
  如果出纳故意要做类似的事情,基本上是防不胜防的。
  我现在查钱的速度,估计一把要十秒,当年也是练过的。至于各种结算方式,就十分熟悉了。
  银行的资金管理,实在不是我这个岗位需要操心的事情。我们只要按规程操作即可,再加上点责任心。如果说有关系,那就是,我们要呼朋唤友,拉关系,请人把钱存进我们的银行,还要说明是谁揽来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拿到奖金,九几年的时候,奖金还很可观的。
  第二家:港资小企业
  老板每天最关心的*9件事情就是银行存款余额,因为该公司资金紧张。那时还没有网上银行,出纳每天做的*9件事情,就是电话查银行存款余额。
  当时的出纳是个慢性子,无论你怎么讲,她常常都被老板堵在门口,而还不知道*7的现金余额。所以老板对她常常不满。有一些人的这些毛病,永远改不了,别人也理解不了。无论你怎么样关照她,就是不行。不过人倒是老实。
  在出纳的选择上,人品比能力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本来公司留存现金的额度,就只有几千,出纳每天晚上都东藏西藏地,不放在保险柜里。
  因为资金紧张,付款能欠就欠,能拖就拖;收款天天跟在人家的屁股后头要,实在没有什么银行存款需要管理。
  在现金上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以及贷款和票据贴现上。
  不过这个公司的现金业务满全面的,有收付汇,有出口退税。
  我坚持我的星级服务理论观点,几星级的酒店,就几星级的服务水准,一招待所,弄一五星级的服务水准,得不偿失。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没解决温饱问题前,别谈生活品质。
  另外这个公司与现金效率相关的,是有一个十年没有盘点过的仓库。我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时间极短,整理完仓库,低价卖的卖,扔的扔以后,我就离开了这家公司。
  第三家:美资企业
  主要是周现金流量表。
  企业并没有资金压力,资金超额度后也不在境内留存。
  美国总部关心的是销售和回款,以及日常支付。付款均按合同期。没有单独考核过现金指标,所以并没有关注资金预测。
  除日常支付外,其余资本性支出要审批。
  周现金流量表的格式:*9列日期(每个周一),第二列为应收账款期初现金余额,第三列周销售收入,第四列VAT,第五列坏账,第六列现金余额,第七列销售收款,第八列其他收款,第九列支票据支付,第十列现金支付。
  然后有支付明细表配合,有应收账款账龄表以及分客户账龄表,收入统计表。
  我觉得实用、简洁,足够总部和经营层面的周管理需求。对小公司,这种表格很实用。
  每月另有正常的月报表、资金计划,年度有现金预算,主要为生产和销售,对产品研发不负主要责任,整体运行稳定。
  因为是总分部的关系,我们当时常常会想办法,在不违反总部约定的情况下,尽量留存现金。
  有一年公司所在的工业区接连被盗,偏巧那天有一外籍员工的美金现金工资没有领取,盗贼入室,最终导致财务总监因此离职,十年前他的年薪是50万。
  这个算谁之过?
  财务工作的风险,可见一斑吧。
  第四家:集团公司
  日常现金管理采用日报式,各分公司汇往总部。主要是一份现金余额表,分银行列示;一份当日现金流量表,分流入和流出两部分,关联公司部分单列,和统一现金流量表流入流出项目相似,略有减化。
  每月初有四周流动现金流预算。
  年度预算有总体投资计划和现金余缺。项目投资时要单做资金需求。
  分子公司有年度缴款任务,影响绩效奖金系数。
  我问过几个老板和总经理,在所有报表中,他们真正打开看得最多的,无一例外,说是现金日报表。
  我会要求报表人在邮件内容处列示资金余额及资金流是否正常,不正常要注明原因及余缺度。如无进一步需求,报表使用人无需打开报表。
  做现金流量日报表的工作量是挺大的,每一次调整报表,经常会引起相关人员的抵触,毕竟增加了工作而没有增加工资,所谓的改革难以推行大多是缘于此吧,没有看到利益,只看到了付出。管理越细,工作量,尤其是录入量,越大。
  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分公司间资金不平衡,公司间周转资金会出现庞大的关联往来,也存在借款利息这些问题,以及境外的资金进境等问题。
  需要配合集团的整体规划,包括税等,也做一些转移利润和资金的规划,从而制定每一小公司的现金运转方法。
  与银行联系过集团资金管理,后来因为集团并没有那么多资金需要管理,分子公司的产权结构也不足够清晰,所以放弃。
  当时准备进行资金管理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在银行融资。
  日常资金的管理除了按制度执行、报告、预测外,还要定期检查。凡是有制度,有人的地方,就得检查。
  普通的出纳常常对公司整体的应收账款额度都没有概念,更不要说整张报表、应收账款周转率什么的,他们更多关注现金的余额,有多少未付款,所以出纳更多地是可以带回一些银行的信息,比如银行新近推出的短期产品;哪一家银行的手续费低;付汇的时候,走哪个途径手续费低一些;去异地某个银行通过本地哪个银行和付款方式会更快捷一些,再有,就是能及时整理收付款信息,通知到相关人员和部门。
  应收账款催收是销售部门的责任,与销售提成相关,不考核财务人员。
  因为产品固有的特点和风险考虑,尤其是在投入较高或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在产品设计和推广过程中,就会优先考虑现金流的回收和结算方式。这个过程中产品部、销售部和财务部也会发生冲突,包括如何开发票,如何收款,如何确认收入,如何绩效考核等等。到最后,做一些对比方案,大部分是老板综合各种情况拍板。
  这是一家轻资产型的公司,没什么存货,供应商店大欺客,付款时间没得商量。在其他与资金相关方面,也就剩下错时的定期存款、七天通知存款、还有打新股。另外,定期清理固定资产,避免无效购置,也算是间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还经历过一家公司。
  有专门的投资部、资金部。
  集团银行账户数百个(包括离岸银行),几十个分支,总部资金部有专车,可见业务繁忙。所有分支机构余额上缴。上市那一部分公司账面资金有十几个亿吧,我看的是公开报表。
  经常有银行、金融机构上门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介绍,包括员工办理各种开卡业务等等。公司里有银行设置的柜员机。
  集团资金部很强势,还要管工资表的制作和发放(轻闲了HR)。所有的付款,各部门指定的财务人员收单,审单后送资金部,资金部可以一票否决。资金部处理过的单据,才会给财务总监签字,签完字再按权限,是否再向上,然后再回资金部付款——挺奇怪的景象,单据飞来飞去,没有使用审批系统。
  也有很多跨分子公司、总部各部门、法人实体传递单据的情况。资金部可以说是财务部同一级别部门中,最受重视的。老板会专门给资金部经理费用搞部分活动,属于财务部内的小团体。
  总之,资金管理从来都是重要的,涉及到企业存在的全流程。
  连资本家都要给资本服务,何况财务人员了。
  有钱的要理,要增值;没钱的也要理,要节约,要吸金。
  不管怎么说,当上缴上级公司的资金多了,或者是公司的日子过得宽松了,或者是融到了一笔资金,哪怕是多赚了点利息,都足够财务人高兴上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