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四届年会上,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光表示,“我们挣了100块钱大概有61块钱是税金。”
  笔者认为,不管刘董事长是否夸张,也不管房地产利润是否真到了饱和状态,但房地产税费高、地方政府获益大,却是不争的事实。房地产承受高税赋和普通民众承受高房价,是当今中国无奈的社会现实,也给经济发展留下“后遗症”。
  中央政府调控房价近十年,各种调控政策出台了若干,而房价却越调越高,越调越令民众失望,其根源还在于土地财政。只要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中占据绝对收益权,就会推高土地价格,催生更多“地王”,同时也直接抬高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由于购地成本占商品房价格的三分之一,在当前工商企业发展不景气、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没有什么比卖地更能拉动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冲动中,又催生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级地方政府随意改变土地规划用途,违规卖地行为屡屡发生,大量农业生产用地通过各种变相途径变成了商品房开发用地,加剧城市发展和扩张盲目性,造成不少城市的工业园区、新规划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制造了许多“鬼城”、“空城”,形成社会资金和财富的巨大浪费,这一切都是土地财政惹的祸。
  除卖地收入外,地方政府还有大量的税金收入。据刘晓光透露,万科房地产一年的利润只有几十亿元,而税金却高达几百亿元。如此利益格局,一方面促使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扩张一直采取纵容态度,使银行信贷资金过多向房地产业倾向,加剧了房地产泡沫;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快速扩张导致资金短缺,以致不少房地产企业以高收益为“幌子”,非法向社会集资,更多社会资金的流入加剧了行业风险。全国不少房地产企业资金断链引发的社会风波,与地方政府睁只眼闭只眼不无关系。而且,不少地方政府正是看中了土地收入和房地产的税收来源,才敢大肆扩张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打造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上马大量重复、低效的项目,造成了社会资金的重复浪费,影响了改善民生措施的积极推进。可以说,没有土地财政和房地产高税收,就不会有如今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和巨大风险隐患。
  而也正是卖地高收入和房地产高税收,助长了不少地方政府在抓经济发展的“懒政”行为,在支持地方实体经济上,或束手无策,或不积极作为,在很大程度上贻误了企业升级和转型。笔者认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微企业陷入经营困局,与当地政府在企业融资和转型升级等方面不作为存在很大关系。从长远来看,房地产企业的高税收,实质上削弱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延缓了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减少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特别需指出的是,目前这种现状不改变,地方政府在调控房价方面难有实质举动。过去各地出台相应措施,抵消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力就是很好的说明。另外,中央政府已表态,今后调控房地产不搞“一刀切”,由各地制定调控政策。对此,笔者担心,地方政府真能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来割断房地产这根利益脐带吗?如果做不到,普通民众遭受的高房价之苦,恐怕永远没有尽头,也难有真正幸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