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绩效报告,报告显示,在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中,2014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共12.0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56,人均审计成果为9274万元,即审计署每花1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56元。
  在审计署的绩效报告里,出现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大概只是惯例。其所想表达的,是审计部门直接替纳税人挽回的经济损失——拿纳税人1元钱就能还给纳税人256元。审计部门的存在价值之一,就是监督相关部门花钱,查出问题并且要求整改,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大,审计绩效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投入产出比来评价审计成果,似乎没什么问题。
  但是,站在公众的视角,就算审计获取的经济效益再大,也难以让人感受到该有的喜悦,反而隐含着一层深深的忧虑。虽然审计署追回的经济效益大,意味着纳税人花在审计署身上的钱没有白花,但这同时也意味着,相关部门存在的违规问题依然很大,而且年年审年年犯。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着审计的无力,甚至无效。毕竟,公众最看重的审计成果,是“审计风暴”之后的“问责风暴”和“廉政风暴”。
  过去这些年,“审计风暴”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既是开始又是结束,除了证明审计的无力与问责的虚无之外,似乎不再具有更多的意义。一个足以说明问题的指标是,乌纱帽很少因为“审计风暴”而掉。换句话说,“审计风暴”刮得很猛,货币化的审计成果也很大,但违法违规者受到的损伤却很小,大不了今年整改后明年接着再犯。如果是这样,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越大,公众的感受反而会越悲哀。
  归根到底,审计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最终目的是将查出的问题尽快解决和纠正,追究责任,惩前毖后。这个意义上,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大小,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真正被整改。与此同时,审计不应该是自弹自唱的独角戏,审计成果应该直接体现为问责与反腐的成果。如果哪一年,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越来越小,以至于查不出问题来,那才是真正的*5的审计成果。
  高顿网校温馨提示:高顿网校为您提供权威、专业的初级实务、高级实务、税务处理、技能拓展、全面会计实务等资讯。在线会计实务试题,每天免费直播上课,更多精品网课免费试听。高顿网校会计实务频道为大家提供大量的会计入门基础知识,对会计从业人员非常有参考价值。
会计实务精彩推荐:2015年初级会计实务知识详解会计人必看知识!如何做会计报表财会专家解读:会计电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