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经济监督的工具,审计的最终目的可以说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审计仅停留在单纯的查错防弊的上,并以此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查账转到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上来,并以此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由此相继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体系
  (一)考核指标应具有的特征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的审计中,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科学性。一套科学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企业某一侧面的问题,而是能反映企业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实用性。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以做到各种审计所需指标的相互融合、借鉴。
  4.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能够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避免或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上述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以下几点。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一般可用产品销售率代表。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即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它可用以下两个指标来代表: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这方面的代表指标有:(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一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兴起不久,可以说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审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且便于审计人员选用,可根据评价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类。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定性标准可作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辅助依据。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在运用企业内部的定量标准时,也不可忽略外部标准。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通过内外标准的结合评价,可以发行企业的差距,为寻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提供参考。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5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往往会给其他单位也带来效益,乃至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既要评价该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又要测算由于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经济效益审计虽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展了审计的领域、完善了审计解读体系,但因其起步较晚,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难点和问题,制约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应积极寻求应对的措施。本文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需运用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试图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一点参考,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其中的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请专家、读者指正。
  高顿网校温馨提示:高顿网校为您提供权威、专业的初级实务、高级实务、税务处理、技能拓展、全面会计实务等资讯。在线会计实务试题,每天免费直播上课,更多精品网课免费试听。高顿网校会计实务频道为大家提供大量的会计入门基础知识,对会计从业人员非常有参考价值。
会计实务精彩推荐:2015年初级会计实务知识详解会计人必看知识!如何做会计报表财会专家解读:会计电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