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算货币(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Currency)
国际结算货币是指居民和非居民进行贸易时进出口合同以该货币计价,居民可以以该货币向非居民进行支付,并且允许非居民持有该货币存款账户以便进行国际结算。
如果贸易双方在合同中只规定了计价货币而没有规定结算货币,则计价货币就是结算货币;贸易双方也可以规定计价货币为一种货币,结算货币为另一种另外几种货币。
国际结算货币一般由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货币来充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启动表明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已经由计价货币上升为结算货币。
对于国际结算货币的选择理由国外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Swoboda认为交易成本低的货币将交易媒介,交易成本低的理由在于该货币在外汇市场上有较大的交易量和较高的流动性。此外,该货币的汇率波动越小,其交易成本越低。
Krugman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结算币种的选择理由,并在假定交易成本随交易规模递减的条件下,国际收支规模占主导地位国家的货币将国际结算货币的结论。
Dowd和Greenway与Hartmann则货币交易的“网络外部性”理论认为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就越低。交易的规模效应会使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使用趋向一致。
并认为只有当新货币相对于现存货币具有明显的非网络优势时,货币替代才会大规模发生。Hartmann的研究还表明一国经济体的大小与该国货币国际化程度成正比。
Donnenfeld和Zilcha阶段性分析和最优化策略提出了结算货币选择的经典模型(DZ模型),该模型有助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
他们认为出口商品需求弹性和汇率的稳定性是结算货币选择时的两个因素,当出口需求弹性较低且本国汇率不稳定时,用外币结算相对于本币结算是个优势策略,反之亦然。
DZ模型没有考虑到短期内价格具有粘性,Obsfeld和Rogoff将传统的粘性价格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融入动态的一般均衡理论分析之中,影响了后续的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的研究。
Tavlas认为选择出口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与所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正相关。
Donnenfeld和Haug与Floden和Wilander的研究都表明贸易双方经济体的大小在结算货币的选择上具有相当的作用。
Devereux和Engle则认为结算货币的选择与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相关。
此外,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Helence认为如果外汇市场上存在该货币的大量交易,这将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该货币的使用。
一旦此种货币结算货币后,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和交易成本的下降将巩固该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
Hartmann与Fukuda和Ono的研究还表明结算货币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历史惯性和趋同性,那些实力越大的经济体越倾向于选择本国货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