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手捧保温杯的照片传遍网络时,中年危机的话题再次被掀起。
没错,简称:一个保温杯引发的中年危机。
你看,在机关单位,在企业,拿着类似赵明义那款保温杯的那些人,几乎可以画出一个群体的画像——
穿单色POLP衫,深色休闲长裤,脚蹬黑皮鞋,油光锃亮的一头短发,发际线渐渐拔高,发量日益稀疏,脸上有淡淡的皱纹微微扬起,手上拿着一个造型保守的保温杯,里面不出意外地漂着很多枸杞,也许还有几朵菊花。
看着这样的打扮,你心里噌地就能冒出一个念头:啊,这是一个至少35岁以上的中年男人。
35岁:职场里的“一大把年纪”
35岁,似乎是职场生涯里的一道坎,迈过去了,那就是康庄大道意气风发,迈不过去,那么你的工位就是你的坟墓。
这是一件残忍而现实的事。
老罗今年38岁,在一家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做财务主管。
刚来不久的财务总监比老罗小五岁,听说是公司花大价钱从别的公司挖来的。
公司新招的应届生来报道了,波士顿大学会计硕士毕业,月薪八千,每天走得比他这个主管还晚,叫她做事,学得快,上手也快,听说还考出了ACCA证书。
老罗合上半新不旧的注会教材,看到家长微信群里,老师又在督促他们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了。
老罗进入职场十几年了,辛辛苦苦一路考证一路勤勤恳恳,才爬到今时今日主管的位置,然后就停住了,动不了了。
老罗知道可能是触到天花板了,他不是不想动的,他也尝试过改变。他进了投资场,他去高顿上给自己充电的培训班,他尝试和年轻人多交流......
可老罗依然觉得自己四面楚歌。
考证,对于他这个“实操大过理论”的老会计来说,实在是记忆力和体力的一场挑战,心有余而力不足;
投资,他从来也不是一个靠分析去进行理性投资的人,更像是一场“投机”。
年轻人,他们最初总是活跃在职场的最底层,但是他们那样聪明,充满活力,每天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短短几年内就一跃成了你的领导。
25岁:“中年危机式”的焦虑
对于职场上的90后来说,“中年危机”这四个字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沉重。
他妈的,我才25岁啊,怎么就“中年危机”了呢。
我们可是打着自我、张扬、叛逆、多重人格以及性取向标签的90后啊。
所谓的“前中年危机”,并不是指表面的衰老,而是心理年龄上的衰老。受时代变化而形成的焦虑和迷茫,使得一大批年轻人提前进入了中年危机。
木木今年25岁,去一家公司面试,过程挺愉快,快结束的时候,对面的老板突然抛出一句:
“你是93的,还是94的?”
“......我是92的。”
“哦,那你也不小了啊,得抓紧了。”
“抓紧......什么?”
“结婚生子啊......”
木木深吸一口气,想起前段时间妈妈说给她物色了好几个相亲对象的事儿,一时间烦躁无比。
木木没感觉到危机,但很多人却觉得她应该“危机”,并且自作主张操心着为她“解决危机”。
于是像木木这样的年轻人,开始变得很迷茫:为什么明明应该是青春正盛努力拼搏的年纪,身边却有这么多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叫嚣着要将你送入婚姻的坟墓?为什么一边赚着根本养不活自己的钱,一边又嚷嚷着“诗和远方”?为什么明明心里不喜欢,却还是任由自己做着不喜欢的事情?
25岁的你,因为别人赋予的“危机”而迷茫,因为迷茫而焦虑。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
在这个时代里,中年危机突然变成了社会话题。但是“年龄”——就像肚子上多余的脂肪和位置奇妙的黑痣一样,都是再个人化不过的事情。
危机也好,转机也罢,任何一个保温杯都代表不了中年人的人生,任何一个“我”,也代表不了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本文来源高顿,作者牛轰轰,高顿财经签约作者,游学美国五年,曾投身华尔街与四大,现居国内。正经得有点逗,文艺得有点挫,污得有点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