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1月7日,中信证券发布宏观报告,称中国出台大规模基建投资可能且有必要。
以下为报告全文:
事项: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知情人士称国务院去年底已批准总投资额逾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今年投资超过7万亿元。对此我们的评论如下:
评论:
稳投资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国经济走势呈现出了明显的周期性衰退的特点,经济增长和物价持续回落。2014年12月中采PMI仅为50.2,为2013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汇丰PMI更是跌破50的荣枯线,预示2015年经济下行的格局没有改变;CPI步入“1”时代,PPI持续为负,通缩风险加剧。此外,2015年海外经济错综复杂,强势美元带来的资本流动对低位运行的中国经济又是一大冲击。为了使得经济平稳运行在7%左右,投资增速不能低于14%,相应基建投资需要维持20%以上的增长。因此,虽然此投资规划尚未得到有关方面的证实,但是我们认为在此背景下,出台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是可能的并且是有必要的。
供给学派理念更受关注
过去几年,市场谈“投资”色变,更多是诟病4万亿期间的无效投资过多,形成产能过剩和融资平台问题,这些问题直到如今依然未完全消化。根据彭博新闻,此次的7万亿投资将集中在有效供给不足的7个子领域,这与4万亿期间广撒网式的全产业振兴有本质不同。我们认为,通缩与低增长背景下,“大水漫灌式”的政策可能引发滞胀风险。因此,“供给学派”的理念和政策举措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式的“聪明投资”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即在这些领域形成大量的有效供给,从而形成新的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滋生结构问题。
“新常态”下稳投资有新思路
首先,从覆盖领域来看,此次投资则将范围细化至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能够创造有效供给的新领域,通过“聪明投资”来同时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事实上,这种“以长带短”的措施从2014年3月份开始就已经陆续采用,如各地的城市管网投资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这项投资计划也是前期政策的延续;其次,从参与主体来看,“四万亿”主要由政府投资完成,而此次投资计划则致力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由政府投资主导,通过PPP、BOT等模式撬动民间资本,缓解稳投资“资金困局”的同时增强整体经济的活力。
七大领域增长空间打开
考虑到投资在年度间的分配,且部分投资为前期项目的延续,预计此次投资计划为2015年整体基建投资带来的增量并不如媒体报道的那么大,预计2015年基建投资规模增长20%-25%。但是由于增量投资主要集中于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七大行业,我们尤其看好这7个领域的投资潜力与增长空间。
政策配合,双宽延续
投资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政策的相互配合。若2015年基建投资要维持20%以上的增长,这意味着2015年基建投资规模需要达到12万亿,其中需要地方政府负担的资金规模大概在3万亿。一方面财政继续发力,新发地方债融资将快速增长至1万亿以上;另一方面,PPP也将大力推广实施,民间资金成为投资资金来源的有效补充;此外,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近期美元持续走强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使得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产生了怀疑,对此我们的观点是: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国内经济,在没有外部危机冲击的情形下,实现国内经济目标仍会优先于汇率稳定,并且,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也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因此,货币宽松的方向不会因人民币贬值而动摇,预计2015年央行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允许人民币阶段性贬值,从而为货币政策打开时间窗口。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及联储加息预期,2015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是货币宽松的较好时间窗口,预计一季度可能再次降息。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诸建芳:中国经济2017走出低谷 三大领域成新引擎
下一篇:下一篇:重磅!彭文生、诸建芳解读2015年全球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