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

      登录/注册

登录

合作账户登录:      

资料修改成功
失败提示失败提示

看好中国经济 认同万达发展文化

发布时间:2015-11-17 10:58    来源:高顿网校 我要发言   [字号: ]

编辑
设计
导语
人物履历
标题一
标题二
标题三
标题四
标题五
正文  
  凯德集团进入中国的19年间,无论从规模还是品牌影响,都可以称得上是新加坡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楷模。11月13日,主题为“透析中国,蓄势待发”的新加坡管理大学首届中国论坛在新加坡举行。论坛期间,凯德集团总裁林明彦先生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
 
  凯德集团以网络布局、服务公寓等创新优势,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认可。
 
  记者:林先生,据了解,凯德集团进入中国的*9个项目是在上海投资的,中间应该经历了不少对市场熟悉的过程,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当时的情况吗?
 
  林明彦:这个项目是1994年开始的,项目前期对部分土地进行了整理等工作,到1996年,基本上正式启动。但是1996年到1998年,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上海的居住市场面临着供应过剩的情况,多种原因导致这个项目的开发并不是很快。2000年我到上海看怎么重新启动这个项目,确保项目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正式投入经营。经过各方面的筹备建设,整个项目在2004年正式开业。这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情况,也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市场刚起步,到今天上海已是非常成熟的市场了。
 
  记者:经历了*9次中国试水到今天,凯德的发展规模是怎样的?
 
  林明彦:我们现在在国内的投资集中在几个主要城市,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再往南走就是广东、深圳,西边有成都和重庆,在中部我们看好的是武汉的发展,因为基础设施、交通的建设,现在从沿海地区到内地,甚至到武汉,或者从武汉往北、往南都非常方便,这就带来不同的商机,所以我们会考虑增加在武汉的投资。总的来说,现在就是5个城市群:上海、北京、成都和重庆、广州和深圳以及武汉。
 
  记者:您说城市交通优势是凯德目前增加在武汉的投资的一个考量。那么凯德集团在中国城市投资的优势有哪些呢?
 
  林明彦:对,武汉的非常交通方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认识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对于我们的优势,从企业角度来说,就是为我们的市场、客户,甚至说为当地社会和政府带来一些新的东西,所以我们还是要不断更新。现在整个凯德集团,能够带给这个市场的有几方面:首先,服务公寓以及我们带来不同的理念。在一个城市发展过程里我们提供了一种配套。刚开始,首先在上海开始服务公寓的项目。当时上海市政府也非常清楚,配套比较符合上海国际化的发展。项目提供的是短到中期的住宿需求,所以很多企业到上海发展时还需要把他们的人力安排到上海,住宿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服务公寓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方便。
 
  到北京,我们和北京市政府也进行了交流,带他们到上海看了我们的服务公寓项目,北京市政府也同意,这对最初进北京、吸引投资是有一定帮助的,所以这个服务公寓是很快的。我们现在主要经营的是“雅诗阁”这个品牌,所以“雅诗阁”是一个全球性公司,它除了在亚洲有很多项目之外,在欧洲主要城市也有很多地段非常好的项目。这对我们的客户群来讲是一种方便,我们现在在20多个国家主要城市都有服务公寓项目,所以无论客户到哪一个国家,都可以很方便的在整个网络里面安排他们自己的活动。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拥有网络布局带来的优势,本来对外宣传只能达到在当地市场的宣传,但是通过凯德整个“雅诗阁”的网络,可以得到更好的经营效果。这就是服务公寓。
 
  另外,我们现在在亚太地区大概有103个商场,也起到了一定的连锁效应,我们服务的主要是两个客户群:一个客户群是到商场购物的购物者;另一个就是在商场里做生意的商家。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要兼顾到。
 
  1%的外派员工带领99%的本土员工,深入现场、换位沟通是凯德集团中国的制胜法宝。
 
  记者:凯德进入中国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能否概括一下凯德在中国发展的成功因素?
 
  林明彦:发展需要不断的努力,这是很多创业者都要面对的。我个人感觉创业者要敢于去打拼,刚开始需要做一定的工作去了解当地情况,经过整个团队的努力,我们最后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效果。
 
  首先我个人觉得,凯德还是比较本地化的。我们在中国的团队,大概有7000多人,99%都是中国当地员工,大概只有1%是外派的。我觉得外派还是有必要的,能够促进新加坡总部和中国业务的交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逐步的让中国籍的员工到总部来交流。从这个角度看,与其他外国企业比较,我们的本地化程度会更高一些,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团队本身有几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我们在中国的高管,他们很多是当地的中国人,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国家的员工,他们在创意方面可以提供很多不同的想法。其他国家主要还是在亚洲国家,从整个集团考虑,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员工在欧洲。主要群体还是中国,以中国为*5的员工群体,再接下来就是新加坡,再加上一部分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国家,欧洲也是一个相当大的组成部分。
 
  有一个好的团队非常重要。因为房地产本身在开发项目的时候,是非常具体的事情,要在现场操作。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审批的程序相当繁琐,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其实到今天为止,每个项目都曾经面对过一些挑战,所以团队还是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去完成。一个项目的完成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努力才能成功。
 
  我们刚开始要启动一些项目,需要和当地相关部门沟通,理念上有一些差异,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这方面还是要花很多心思,看怎么做出解释。同时也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他们为什么会对一些安排有其他的想法。我觉得沟通还是很重要的。
 
  城镇化发展和整个大的经济趋势基本上还是看好的,所以我们对未来发展、大方向是肯定的。短期有一些政策的风险和波动,这是难免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接下来城镇化以及房地产发展的趋势?
 
  林明彦:其实从整个集团上也做了一些明确的方向,首先,中国和新加坡是我们两个主要的核心市场。第二,从企业看中国房地产市场,我们觉得未来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接下来城镇化发展,整个大的经济趋势基本上还是看好的,所以我们对未来发展、大方向是肯定的。短期有一些政策的风险和波动,这是难免的。从企业角度考虑,在做企业规划的时候,还是要考虑企业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长远是看好,但是短期波动也要能承受的住。
 
  记者:凯德集团对目前中国房地产的政策调控有什么应对措施?
 
  林明彦:其实调控不是今天才有的,从2004年、2005年就开始了。身处这个行业也知道,调控是难免的,关键是评估风险是不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房地产政策主要还是针对住房房地产的,开发的过快,这一块的控制相对多一点,其他方面,其实大型的综合体,政府从一定程度上还是作为城市的配套,给予鼓励的。我们现在整个资产组合,大概30%是住宅,一半是在新加坡,一半是在中国。所以在住宅上的投资,对整个集团相对来讲是比较小的一块。其他主要还是综合体、商场,和服务配套的供应。
 
  林明彦认同万达发展文化的战略,认为这是它的优势,是它的卖点,是它用来谈判的一个筹码。
 
  记者:中国万达和凯德一样都是以发展商业地产为主的公司,您如何看待中国万达,和凯德有什么不一样?
 
  林明彦:其实万达不仅专注做房地产,同时它还做商业,同时也做一部分大卖场、电影院,这些东西其实跟房地产有一些关系,但不是直接关系。从企业角度来讲,我们还是比较关注房地产,这是*9点。第二,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不止在中国有这样的业务,其实我们是遍布在中国和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从国际化程度来讲,凯德还是一个比较国际化的企业。所以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它这个模式有一些是值得借鉴的,比如说它是一个综合体的开发,再加上一些住宅的开发,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资金的回流对整个资金的管理和资金应用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住宅的开发,现金回流是很快的,综合体的开发和商场的开发,回流是很慢的,所以这两个有一定互补的关系,这方面是值得的,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在做,就是我们有一部分住宅项目开发,一部分是我们长期持有的物业,这两个资金安排是有互补性的。
 
  记者:有人说万达投资文化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您怎么看待?
 
  林明彦:它有它的考虑,从表面上很多人看到说不值,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考虑这是它的优势,是它的卖点,是它用来谈判的一个筹码。
 
  记者:在那边驻扎了将近十年时间,您个人生活有没有不适应?
 
  林明彦:从个人角度,我还是比较容易适应在中国的环境。那时候,我虽然住在上海,但每一年会安排时间回新加坡看一下我的父母亲,不过小孩也跟我一起在中国,他们会觉得新加坡越来越陌生。另一个是小孩的教育问题,当时不知道要在中国工作多久,怎么安排小孩接受教育。他们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现在回到新加坡,他们又要重新适应新加坡的生活和教育了。

 
模板样式 style_z_9_1
专题调用内容
  凯德集团进入中国的19年间,无论从规模还是品牌影响,都可以称得上是新加坡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楷模。11月13日,主题为“透析中国,蓄势待发”的新加坡管理大学首届中国论坛在新加坡举行。论坛期间,凯德集团总裁林明彦先生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
 
  凯德集团以网络布局、服务公寓等创新优势,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认可。
 
  记者:林先生,据了解,凯德集团进入中国的*9个项目是在上海投资的,中间应该经历了不少对市场熟悉的过程,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当时的情况吗?
 
  林明彦:这个项目是1994年开始的,项目前期对部分土地进行了整理等工作,到1996年,基本上正式启动。但是1996年到1998年,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上海的居住市场面临着供应过剩的情况,多种原因导致这个项目的开发并不是很快。2000年我到上海看怎么重新启动这个项目,确保项目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正式投入经营。经过各方面的筹备建设,整个项目在2004年正式开业。这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情况,也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市场刚起步,到今天上海已是非常成熟的市场了。
图片 无图片信息!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凯德未来的创新探索将在中国完成
下一篇:下一篇:凯德三年内亚洲建12个商业综合体

相关推荐

公司简介|联系我们|诚聘英才|合作专区|建议与投诉|资质证明
Copyright (C) 高顿网校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38153号-1

金牌名师 高通过率 全景课堂 高清实录 课程保障 先听后买 学习工具 无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