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一报的是CMA+ACCA双证班。在CMA成绩单不能免考ACCA七门之后,很多人问我后不后悔先考了CMA。
  考CMA是我走的弯路吗?我觉得不是。
  CMA考了有用吗?我觉得因人而异。
  没有如CPA一样强硬的背景和显而易见的功利主义的效用,诸如ACCA、CMA这样的证书“有没有用”常常被质疑。
  我觉得,没有无用的证书,只有只会抱怨的弱者。
  作为一个在校生,我不清楚CMA这张证书能在职场上带来多大用处,也不清楚它能改变一个人到什么地步。刚考完CMA的时候很二逼地觉得学的东西都会了!自己好厉害了!现在想起自己当时的粗浅简直羞愤交加,越来越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敢妄言。
  因此,本文只是谈一谈自己备考CMA的经历和感受,也算得上是对于大学生到底要不要考CMA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管理会计备考经验

  什么是CMA

  CMA考试是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IMA)创立的专业资格。IMA是从美国国家会计协会(NAA)派生出来的,已有103年历史,是美国最大的会计师协会之一。IMA目前共有会员约110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CMA与AICPA是美国两个最主要、最权威的会计师资格,也是全球最权威的会计资格,国际上的会计准则和管理标准,主要是以AICPA和CMA的为准。在中国由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进行考试。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此外,CMA还被称为Mini版的MBA,与AICPA、CFA并称为财会国际三大黄金证书、甚至被官方支持,有外专局国资委下发的红头文件。而在中国,只会做账的财务会计日渐式微,管理会计人才存在巨大缺口。
  以上这些内容在任何一个CMA官方和培训机构的广告页都能看到。
  当然,很多消息都有软广的嫌疑,其客观性有待考究。问了一圈学长学姐,很少有人了解CMA——前两年CMA的知名度远不及现在。但是综合来看,我觉得CMA仍然有十分诱人的前景,于是毅然决然踏入了双证的大坑。
  CMA考什么
  考试分为Part1 Financial Planning,Performance and Control,和Part2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CMA考试范围很广,难度不大,很多人因此鄙视CMA——CMA仿佛是国外证书鄙视链的最底端。但是我觉得,有时候知识体系要比具体知识要重要。最起码我学完CMA之后,脑子里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架构。在此基础上,我更愿意就我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CMA对我的意义,更多是启蒙吧。
  CMA抢占市场的一大竞争优势是双语考试。官方说明英文和中文考试在含金量上没有区别。因为有了英语水平这个壁垒,英文考试通过率要远低于中文考试。但是大家普遍的看法都是尽量选择英文,总觉得还是原汁原味的比较好。
  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讲,CMA难度大于ACCA的F阶段,因为其题量很大,对速度要求高,通过分数要达到360/500;比ACCA的P4P5要简单,因为CMA算是比较典型的美国考试,以选择题为主(375/500),没有十分复杂的主观性案例分析题,对英语要求也不是很高。再加上只有两科,战线很短,绝对是众人眼中性价比极高的一张证书。

  CMA考路分享

  大一寒假时,我去某机构集训班上面授课。说实话,我大一一学期的课程并没有给我什么基础,看了前导课也觉得懵懵懂懂。
  第一天,我坐在第一排。
  然而,还是十分彻底地废掉了。
  听不懂的时候我就会走神,双目无神地看着老师的嘴巴张张合合,然后突然一个激灵再把自己拉回来。更让人心累的是我身边的学长学姐们都显得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往往我还在戳着计算器不知所措时,就有人自信满满地报出答案了。
  所以这课真是上得我心情沉重极了。
  每天下课我都很少说话,要么紧锁眉头一遍一遍翻讲义,要么不断进行灵魂的拷问——我不是脑子有问题吧?!
  作为一个渣渣,我每天仍然坐在第一排自我折磨,强迫自己尽可能地集中精力听课。
  两个星期的集训班结束后,我回到家,又勤勤恳恳地刷了两遍网课。方法很笨很简单,听不懂就倒回去再听一遍,一遍听不懂就听两遍三遍四遍。慢慢地我觉得这东西好像也不是那么难了。
  很多老师对CMA备考的总结是,看书不如听课,听课不如刷题。我私以为,的确,CMA这种以选择题为主的考试刷题是极有成效的。有些时候记住套路可能也能做得出来题目。但是单纯为了应试,变成刷题机器也是没意思的。
  我不是头脑聪明的那类人,但我真的很痛恨这样的讲法:“遇到这种题你看到这个字眼你就这么做......总之你记住就好了!”其实管理会计真的是很有意思,它不像会计那么枯躁,它只是运用会计作为管理的工具,也就是“Management by accounting”,其重点落在管理学上。一个只会机械做题的功利主义者,只会被会计这种工具奴役,最后总会抱怨这张证书没有什么用的。
  大学生考CMA总被诟病,我觉得这也是一大原因吧。太多学生都习惯了刷题考证,忽略了CMA是需要结合实际问题的。
  这样一个寒假之后,我去考了第一门,420分。相比较500分的总分,我也觉得比较欣慰了。
  至于后来暑假集训,我再也没觉得吃力,很愉快地就上完了课,也不存在当初的纠结。
  说了那么多,其实无非是想说明:
  第一,基础不好不要紧,要有克服万难的决心。
  第二,少一些功利主义的刷题,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考证不应该以最后的一纸证书为目的。
  出坑之后
  以前每次听课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哇,真的就是这样!老师讲得太对了!两门考完之后,我抱着我浅薄的认知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真的都挺懂的了。
  学完之后也对很多内容有了兴趣。做过精益生产啊平衡计分卡啊之类的案例,然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课本上的东西要复杂太多太多了。看过很多大牛写的各种文章,然后发现,我以前只学到皮毛就沾沾自喜的样子真是太无知了。
  也是这样,我有一种打开了新世界的感觉。我很感激CMA给我这样的体验。
  后来ACCA从第一门考起。因为F2F5F9都和CMA有重合,我看到课本真是感觉十分亲切——夸张到把书看看不用做题就能去考试的地步。而从CMA开始培养的财会英语,也让我学ACCA的时候没有那么痛苦吧。
  总结
  两年半啦,终于出了CMA+ACCA的大坑。我并不后悔当初做的决定,有时候回想起来甚至会感谢当初的自己多坚持了那么一下。用心去准备一张证书,用心去学习,真的会有很大收获的。
  路还很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