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是充满机遇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决定的重要一年,我市立足新起点,谋求新跨越,制定了新一年的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重点抓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和区域合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
2014年上半年,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市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工作会议和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6月初来阳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发展为*9要务,着力稳增长、保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市经济运行呈现低开高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初步预计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1-5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7%.
(一)围绕“三大抓手”,狠抓重点突破
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成效。以“一港两桥三路”为重点,加快一批交通大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内联外通的交通体系。2013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6.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8.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2%.一是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云阳高速公路阳春段于2013年6月全线动工,海陵岛大桥、阳东至阳江港沿海高速公路(含阳江港大桥)、汕湛高速公路阳江段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到2013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3公里,比省的要求提前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二是深茂铁路阳江段建设扎实推进。项目工可报告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阳西先行段于今年6月28日开工建设。三是公路建设成效明显。加快国道、省道路网升级改造,三山至核电公路改造等建成通车,省道282线阳西新墟高速出口至月亮湾段等加快建设,国道325线北惯至白沙段新建工程等前期工作扎实开展。到2013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7472.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03.7公里,二级公路406.1公里。目前,全市准备开工建设的国省道项目共12个,建设里程约200公里,今年上半年已开工建设里程61.7公里。2013年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366公里,完成计划的122%.今年上半年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160公里,完成计划的53%.四是阳江港建设不断完善。抓好10个在建码头工程建设,到2013年底已建成码头泊位1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9个。2013年阳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055万吨。
2.产业园区建设有新突破。抓好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和2个市县共建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推动工业园区扩能增效。2013年,市政府和珠海(阳江)、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全省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一是加快完善园区设施。2013年4个省级园区新投入开发资金7.3亿元,新建标准厂房48万平方米、硬底化道路28公里、供排水管道20公里,今年上半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6亿元,建成标准厂房37万平方米、硬底化道路10公里,污水处理、供电、通信等设施不断完善。二是抓好项目引进与建设。依托我市镍合金、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和海洋港口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展产业链、资源和园区招商,2013年4个省级产业园区新签约三一重工等亿元以上项目13个,新开工厨邦食品等亿元以上项目5个,完工世纪青山等亿元以上项目4个,续建亿元以上项目13个。截至2013年底,4个省级产业园区累计引进项目412个(含亿元以下),投资总额699亿元,其中建成投产项目204个,完成投资235亿元;在建项目111个,投资总额254亿元;2013年,4个省级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完成635亿元和1512.64亿元,同比增长43.9%和46.2%.今年上半年,4个省级产业园区新签约海盛硅基功能新材料等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46亿元;新开工翌川镍合金等亿元以上项目33个,总投资76亿元;完工英格电气等亿元以上项目3个,累计完成投资8.75亿元;续建大飞洋国际游艇等亿元以上项目21个,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完成271.01亿元和61.22亿元,同比增长26.4%和28.7%.三是健全运营机制。4个省级园区均与合作共建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搭建了产业园区协调联席会议、园区管理机构、投资开发公司三层架构,园区运转高效。
3.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有新举措。坚持科学规划、从容建设,抓好阳江滨海新区开发,努力做大做优中心城区。一是滨海新区建设正式启动。《阳江滨海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年12月18日获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现已编制完成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低碳生态等专项规划,以及新区城市总体规划、核心区和海陵岛规划提升等工作。滨海新区于今年3月正式挂牌运作。二是加快推进新区起步区和核心区建设。集中力量加快城南新区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成东门南路、富康路、南浦大道一期、横一路等市政道路,推进洛西大道、四围大道、新江南路、富康大桥等项目建设,抓好城南污水处理厂、市妇幼保健院新院、江城一小城南分校等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新都汇时代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围绕打造新区景观中轴线,积极推进鼍湖公园等项目规划建设。三是稳步推进阳东县撤县设区,申报材料已获省政府批准并上报国务院;加快周边城镇与市区一体化步伐。四是加强城市内涵提升。抓好市体育馆游泳设施扩建,完成市区金山植物公园二期、东岳公园和鸳鸯湖景区环湖路等项目改造建设,建成旧城区河堤桥至三洲渡头的滨水观光带,增加了市民休闲空间。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完成阳江大道、金山路等重点道路的绿化改造,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积极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二)促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依托海洋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4%,工业适度重型化,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约320亿元,占全市GDP的30%.2014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达到45.3%.
1.县域经济发展提速。结合各县(市、区)发展定位、发展条件,加大县域经济发展扶持力度,突出县域发展特色,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2013年,阳春市、阳东县、阳西县、江城区、海陵区和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15.3%、14.6%、15.3%、14.6%、20%和66%,今年一季度分别增长9.1%、9.3%、12.0%、9.3%、9.1%和7.3%.一是发展壮大园区经济。以各县(市、区)省级产业转移园为重要平台,以县级工业园区发展为补充,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培育发展园区主导产业。2013年,阳春、阳东、阳西、高新区等省级产业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5.9%、40.4%、46.1%和63.1%.二是着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放宽市场准入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全市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3年,阳春市、阳东县、阳西县、江城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分别增长45.5%、30%、27.5%和30.8%.三是积极发展专业镇。培育了五金刀具制品、海洋捕捞等12个省级专业镇和14个市级专业镇。
2.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一是大力发展沿海临港工业。世纪青山镍合金精炼扩产项目于2013年建成投产,翌川镍合金项目即将投产,广青公司镍合金热轧项目正式签约,镍合金产业集群年产值超200亿元,201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0.3%,工业向适度重型化方向转变。二是加快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阳江核电站1号机组于2014年3月25日投入商业运行,2-6号机组有序推进;华厦阳西电厂3-4号机组建成投产;华能大龙顶等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三是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阳江港集装箱定期航班开通。抓好五金刀剪商贸城建设,培育发展商贸会展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意见》,推动金融业加快发展。四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五金刀剪产业、食品(水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成立了国家刀剪质检中心,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新产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2013年全市五金刀剪产业实现总产值430.1亿元,增长35.8%,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产业192.10亿元,增长12.1%;有色金属、木材家具、食品饮料等行业实现较快增长。五是培育发展大中型骨干企业。落实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2013年培育了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家(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超50亿元企业1家(世纪青山镍业有限公司)。
3.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一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南药、花卉、水果等特色经济作物,加快发展农业园区经济。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特色经济作物面积1.5万亩,总面积219万亩。二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44家,比去年增加115家。三是努力发展品牌农业。2013年,8家企业的产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阳江豆(姜)豉、阳江黄鬃鹅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农产品。
4.加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推进高新区港口片区和阳江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拓展远洋捕捞业,推动青洲岛、南鹏岛等深水网箱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海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着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海洋渔业经济效益。2013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15万吨,增长5.4%;渔业总产值132.81亿元,增长8.3%.今年上半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53.2万吨,增长2.8%.
5.信息化步伐加快。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建设完善通信传输网络,至2013年底,固定宽带网络、3G网络覆盖全市各镇及行政村,WLAN网络AP接入点6464个。积极推进“三网融合”,IPTV网络电视用户9.66万户。促进“两化融合”,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完善,建成了以市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心的市、县、镇、村四级服务体系。省网上办事大厅阳江分厅和县(市、区)分厅建成使用。电子商务呈加快发展态势。
6.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推进以海陵岛为主体的滨海旅游黄金海岸建设,加快“南海Ⅰ号”文化景区、十里银滩综合开发、游艇产业度假区等项目规划建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获评国家4A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海陵岛获评广东十大美丽海岛。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125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4.2亿元,分别增长15.6%和32.1%.今年上半年,预计全市接待游客58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3亿元,分别增长11.7%和19.2%.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推进海陵岛创5A景区和“南海I号”保护发掘工作,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扶持阳江漆艺等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引导漆器、小刀、根雕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阳江特色的文化产业。
(三)积极发展民生事业,努力改善民生福祉
全面推进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等社会民生事业,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实施,建设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客观指标居粤东西北前列。
1.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创建教育强镇18个,建成广东两阳中学新校区,组建了市第三中学,全市公办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87.4%.整合了市*9职业技术学校与市高级技工学校,全面落实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将免费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农村(含县镇)户籍全日制在校生。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工资补贴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全部发放到位。
2.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升。动工建设市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市妇幼保健院新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阳东县人民医院、阳春市中医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巩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推进村卫生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积极开展平价医疗服务工作,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3.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市水上活动中心、市体育中心田径运动场等项目建设,建成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公园,完成了广播电视“渔船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批文体惠民工程,提前两年实现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举办了2013南国书香节暨第二届阳江书展等活动,37个文化馆、图书馆等馆(站)免费对外开放。开展了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430多场次,举办各种展览320多场次;筹备举办2014年南国书香节等。
4.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落实就业和鼓励创业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4.4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5%;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4%.加强劳动技能培训,2013年组织培训劳动力3.4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7.8%;今年上半年组织培训劳动力2.0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74.8%.抓好困难就业人员帮扶,2013年全年累计3.44万人次受惠相关扶持政策。
5.全民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到2013年底,全市城镇职工五险种参保人数达131.37万人次,比上年末新增7.27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9.77万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8.8%;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24.6万人。截至今年5月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4.69万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98.8%;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达231.1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到2013年底累计持卡人数达243.76万人,完成省下达目标的110.8%;2014年上半年持卡人数预计达253.8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94.7%.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全部达标,2013年资助9.4万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次医疗救助1.95万人次,支出救助金1413万元。落实最低工资保障机制。
6.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决定机制。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达15741元,同比实际增长11.1%.
7.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3年新开工建设公租房1333套,基本建成978套,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建设公租房280套,占年度任务(548套)的51%.实施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国有华侨农场危旧房改造272户。2013年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3340户,解决农村贫困户1.3万多人的住房难问题;2014年上半年动工建设3635户,占总任务的47.2%.
(四)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以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市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分区为导向,实行差别化的开发保护政策,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抓好生态建设。推进新一轮绿化阳江大行动,2013年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02公里、碳汇林3.75万亩、防护林工程5.3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扩大到204.5万亩。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我市已建成林业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2.33万公顷;建成森林公园21个,面积7.87万公顷。编制出台《阳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阳江市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对城市所有公园绿地划定绿线进行保护,推进森林进城围城。落实省、市绿道网规划,建成省立绿道55.62公里,共青湖绿道成为省立绿道示范段。大力推行低碳建筑,制定《阳江市推广绿色建筑实施方案》,加强绿色建筑规划审查把关,节能及绿色建筑推广工作扎实开展。
2.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了《阳江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纲要》,以镇为基本单元对市域进行功能分区,规范开发秩序。突出江城区(含海陵区、高新区)、阳东县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积极发展沿海临港工业和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以滨海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2013年,江城区(含海陵区、高新区)、阳东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8%,今年一季度占67.4%.加强阳春市、阳西县农产品主产区建设,着力优化农业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同时严格企业环保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入产业园区发展,推动形成开发保护协调发展格局。
3.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抓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2013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0万吨,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推进重点区域流域江河整治,完成马南河综合整治与市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积极推进漠阳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启动三江河涌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加快城北、海陵白蒲等污水处理厂建设,抓好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目前全市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厂10座,污水处理能力20.5万吨,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为92.2%.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和机动车污染防治,在市区开展空气污染指标PM2.5监测,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率为86.43%.2013年,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居全省第4位,连续3年居粤东西北地区首位。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连续1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五)推进改革和区域合作,增创发展新优势
着力推动和深化行政、经济、社会等重要领域改革,制定实施《阳江市2014年若干重要改革任务要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以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1.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制定了《阳江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五年计划〉的实施方案》,全面优化提升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抓好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打、控、防、管”综合监管机制,加强对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的监管。在全省非试点地区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出台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建立“宽进严管”、“先照后证”制度,激发了市场活力。
2.有关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完成第五轮市、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13年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277项,调整率为48%,各县(市、区)的调整率均超过省要求的40%.政府权责清单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市、县食品药品、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积极推进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推行公共资源项目竞争性配置,下放项目备案权限,对不跨县(市、区)、不需市平衡协调的项目实行属地备案。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组建了市城投公司、市交投集团、市水务集团和市漠阳置业集团。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对省级产业转移园入园企业免征地方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负担。推进社会组织改革,设立扶持专项资金,放宽准入门槛,制定公布了*9批25个市本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目录,2013年新增社会组织261个,今年以来新增社会组织102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改革启动。同时,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综合行政执法、行政村政经分离等改革。
3.外向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策划和实施“1+10”招商方案,2013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2个,完工亿元以上项目7个,续建亿元以上项目60个;上述159个亿元以上项目年度完成投资30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48.6亿元。今年上半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3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2个,完工亿元以上项目6个,续建亿元以上项目74个;上述155个亿元以上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133.9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48.41亿元。推进阳江餐厨用品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和阳江水产品省级示范基地建设,建立13个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外贸发展服务联盟。
4.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全面开展与珠海帮扶合作。落实省安排珠海对口帮扶阳江部署,做到制度、机构、人员、资金“四个迅速到位”,两市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选派精干力量成立了对口帮扶指挥部,两地县(市、区)、企业和政府部门间建立了对接机制,珠海3个行政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与阳江6个县(市、区)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珠海港控股集团与阳江港、珠海航空城集团与阳江合山机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珠海国企华发集团在阳江成立了华阳投资控股公司、华阳招商咨询顾问公司,成立了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管委会。扎实推进帮扶各项任务,抓好园区、城建、交通、农业、旅游、民生和开放合作等任务落实。去年以来,两市联合在广州、珠海、佛山、中山等市举办多场招商推介会,合作推进投资超100亿元的中国纸业、中国物流、粤裕丰、镍合金冷热轧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9批20个基础设施项目已经陆续开工建设;合作推进阳江港建设和阳江合山机场改扩建,今年4月下旬开通了集装箱定期航班,6月下旬开通了国内首条低空航线“珠海—阳江—罗定”航线;通过聘请国际知名规划机构高水平进行园区规划修编,抓好海陵岛和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提升;积极谋划珠阳港澳四地旅游开发;在全省率先开展“英才1200”、“优才3000”、“育才300”等工程,推进学校、医院结对帮扶和专业人才交流;同时,通过财政资金帮扶、企业融资投入等方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加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对接合作,与湛江、茂名共建“湛茂阳”临港经济带,积极参与珠三角内环六市合作。完善劳务合作机制,与广州、深圳、珠海等6个珠三角城市签订了“区洽会”劳务合作协议,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3年我市劳动力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就业1.6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