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对于风险管理也非常重视。跟着高顿网校FRM小编,了解一下我国的风险管理企业现状吧。
  政策逐步放开
  2014年8月26日,中期协对子公司业务指引的修订,简化了试点备案工作程序,增加了做市业务及其他与风险管理服务相关的业务,为日后子公司参与期权、场外衍生品交易等预留了空间。接着,在同年9月16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期货公司设立风险管理公司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风险管理公司开展期权等衍生品做市业务,以及通过合法渠道参与境外衍生品市场。子公司应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在财富管理、专业做市商、场外衍生品服务供应商等方面实现更大发展。
  除了相继试水场外期权产品外,目前还有一些子公司正在探索与场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展开更进一步合作。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交易平台,发挥子公司自身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为产业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参与这些交易平台的商品合约、交易规则等设计,将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经验移植过来,并指导帮助其进行市场推广,从中可获取服务佣金。
  制约因素犹存
  首先,缺乏统一的法律文本和协议。在境外市场,场外业务统一在ISDA主协议下规范运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满足市场参与者关于订立金融衍生产品统一交易标准、秩序与协议的迫切需要,ISDA组织(国际掉期与衍生交易协会)在成立后致力于推动国际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协议的发展完善。ISDA主协议已经从1987年《ISDA利率和货币兑换协议》、1992年包括《ISDA多货币跨境主协议》与《ISDA当地货币单一管辖地主协议》,发展到2002年ISDA主协议。目前,交易对手之间跨境做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签署ISDA主协议已经成为行业惯例与自身内控的基本要求。
  其次,缺乏统一的清算中心。参考境外成熟市场经验,一般场外市场必须有一个各方都信任的第三方清算机构,即中央对手方(CCP)。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大量未纳入市场监管体系的衍生品风险集中暴露,进而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巨大冲击。之后,美欧等主要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纷纷加强对场外市场监管,主要手段就是对场外衍生品交易进行强制集中清算,防范局部市场风险演变成为系统性风险。
  目前国内的场外市场交易,特别是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几乎没有第三方集中清算机构,这对子公司参与此类市场交易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统一且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清算平台亟待建立,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场外市场功能,趋利避害,促进场内外市场协调发展。
  最后,场内市场品种有限,主要交易为商品期货,2015年之后上证50与中证500股指期货才上市,尤其是期权还在初期阶段,无法完全覆盖场外市场风险。国内交易经验缺乏,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场外市场是和现货需求相结合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易平台,是把金融工具和实体经济结合起来的桥梁,要进一步丰富场内品种和工具。此外,监管部门也急需完善各种条例,避免出现人为恶意操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