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公共支出绩效预算的基础,是对公共支出活动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的一种活动。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结果有效性的关系。追求公共支出的*5效益或a1效益,是支出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支出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与企业绩效评价不同,因其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特征,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本身的支出成本和取得的效益,还要考虑社会公众利益。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公平性和适当性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评价和衡量绩效的尺度,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包括: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评价指标按适用性分为通用指标、专用指标、补充指标和评议指标;按可计量性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按关联紧密程度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目标-结果比较法、公众评价法、因素分析法、目标评价法等。
下面介绍其中几种方法。
1.最低成本法
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以取得既定效益所需成本的高低为标准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最低成本法主要特点是:不以货币单位计量支出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只计算支出的各种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总额高低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支出成本易于计算,而取得的效益却不易计量的项目。如文化宣传、卫生防疫等支出,其所取得的“效益”,很难进行货币计量,在市场上也没有相应对价。在取得同等的效益时,如果支出成本低则绩效好,反之则绩效差。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成本总额时,不仅需要找出并计量与效益相关的各个成本因素。还应考虑支出成本对单位的收入、资产、负债以及公众利益的影响。
2.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投入-产出分析法,是指将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而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将成本和取得的效益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支出总成本和取得的总效益进行货币化计量,计算出净效益额(或净成本额)、成本效益比率、单位效益所需的平均成本和成本投资回报率,以反映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然后评价相关指标的优劣,最后得出评价结论。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绩效评价时,一般来说,主要步骤有:确定绩效评价对象;列举成本因素以及效益;量化各成本因素以及效益;对各成本因素和效益进行评估;计算各成本因素的货币价值总额和单位成本;作出评价结论。
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独立效益原则。在对效益进行量化和估价时,应反复审查、判断该效益是否独立存在,是否依赖于某一项已经列出的效益,以避免重复计算。二是成本和效益适用同一折现率原则。每一时期的效益价值总额按与成本相同的折现率进行折现。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成本-效益分析法*5程度地符合了经济上的逻辑,但相对于成本而言,以货币单位来计量效益是比较困难的,有的效益甚至无法计量,还有些效益的体现需要较长的周期,这不同于市场机制定价的一般商品或劳务。因此,在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绩效评价时,一般对支出的直接成本和效益进行详细计算,对其社会成本和效益则进行适当计算,对确实不能以货币估价和计量的因素暂不予考虑。
3.目标-结果比较法
目标-结果比较法,是指通过将公共支出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从而对支出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由于公共支出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特征,很多公共支出取得的效益难以量化,通常很难用单纯的成本-效益分析法或最低成本法进行定量绩效评价。因此,运用目标-结果比较法对取得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评估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该方法进行绩效评价时,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所包含的内容、计算方法、度量单位、核算口径等应当一致。
4.公众评价法
公众评价法,是指对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并根据分值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
报考指南:高级会计职称考试报考指南
高顿题库:2014高级会计职称考试免费题库
考前冲刺:高级会计职称考试考试试题 考试辅导 考试招生专题
高清网课:高级会计职称考试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