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的P2P爆雷潮,到今天的国企债券违约,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问题被一提再提。7月6日,中国银监会对外公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指引》共8章54条,包括总则,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等等方面,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匹配性、全覆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加强外部监管。
中国银行业风险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
6月底,审计署发布了5家金融公司的设计报告,仅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的违约金额高达数千亿,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出现下降。以此同时,不良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不久前,银监会国有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曾公开表示,截至2016年5月末,中国大陆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两万亿,不良率突破2%,达到了2.15%。
当然,除了传统的信用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跨区域发展,似的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问题越来越多。2月,工行马德里分行涉嫌洗钱被调查,不久,中国银行也被曝出海外分行涉嫌违规操作,这些海外分行出现的问题,成了中国金融业走出国门的*5障碍,也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障碍。
所以,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成了2016年下半年的大事。
风险管理走向全面风险管理时代?
传统的风险管理大体上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部分。西方国家喜欢用五成以上的资金防范信用风险,这也造就了西方人超前消费的生活理念。三成用来防范操作风险,剩下的两成用来防范市场风险。
先说信用风险,这也是银行最主要的风险问题,最直观的就是贷款问题。银行要贷款给一个自然人,需要考量他的资产信息和信用问题。中国的银行喜欢查看客户的流水信息和与银行的结算信息。流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尺度,而结算信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进账。
对于企业来说,银行通过长期观察该企业的进账出账就可以掌握一个企业大概的发展情况,如果某个月份进账减少,那么就要考虑该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否减弱 ,从而考虑今后贷款的发放。这些都是保证对方拥有还款的能力,避免出现坏账。
操作风险很容易理解,业务都是需要人操作的。对于一次投资也好,批贷款也罢,如果判断失误,就属于操作引发的风险,这样的风险相对安全,但是是人就会犯错误,尤其是整天跟数字打交道的金融行业,错一个小数点也不行。
市场风险,今年有个很典型的情况就是英国脱欧,很清楚地解释了市场的变化是不可测的,看好的英镑很可能因为什么事件瞬间贬值,其他产品也一样。
《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等等,且要求考虑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审慎评估各类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防范跨境、跨业风险。
也就是说,风险管理将成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工程,不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一旦出现风险问题,一定是整个管理链条的问题。
风险管理政策要落地,不然就是纸上谈兵
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有点像纪律检查部门,很多人喜欢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因为整个行业不用低三下四,钱多又稳定,工作越久越容易成为专家。对于其他业务有生杀大权。
关于风险管理的书籍、演讲、政策都很多,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空头理论,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即便有些很经典的案例,看上去更像事后诸葛亮的分析。各种技术名称、分析模型和压力测试,研究来研究去还是要整合资源,要管理,要团队,要人才。
今天已经有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但终究是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学习金融风险的人都有同样的尴尬,操作风险管理被认为稽核检查,信用风险管理则变成了信贷审批。 这些都是外行人的误解。
现在人们通过网络认识世界,从事金融业务,门槛低了,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要求高了。管理的本质仍然是人,高标准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才是未来金融的核心,毕竟金融业务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世界是负责的,机器的计算能力让人工黯然失色,而经过训练的人才则更懂得掌控全局。目前世界上顶尖的风险管理人才是FRM持证人,经过科学系统的学习,他们不仅熟悉政策法规,拥有市场敏感度,懂得金融业务流程,并且能够根据报表等数据看懂一个企业,这是银行从业者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无信任不金融,互联网降低了金融准入门槛,但信任门槛永远在那里。金融的发展基础,是建立在“人才”之上
▎本文作者M先生,来源金融早八点。新主流金融领域观察者,为趣味、梦想和生活发声。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金融早八点(jr8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