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在23日接受路透社的采访时表示,万达有从香港的港股回归到内地A股的打算。
摆在王健林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常规的走申请IPO的路子,最为稳妥,但这可能需要两到三年;还有另一个方法便是借壳上市,虽需要一年以上,但明显要快的多。
企业急等着上市拿钱发展,无奈上市名额有限,排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于是便有了IPO借壳的走捷径、快速通道之说。
企业可等,上市可等,商机却不再来。天下商道,唯快不破。借壳上市,这条看似又快又狠的路子,是否存在风险?又有哪些企业成功地借壳上过市?利弊之间,应当如何权衡?
上市快速通道
热衷IPO的拟上市企业,指通过正规的排队进入市场,能够一次性通过卖股份来获得大笔的资金支持公司的发展。
正规IPO,是大多数公司采用的办法,但现在排队上市难度比较大,流程相对复杂,于是就有了借壳的想法。
简单来说,借壳上市的企业,就是指那些实在等不了漫长排队期的,通过直接购买已经上市的某个公司的股份,成为这家公司的大股东之后,直接做老板,这样就间接实现了企业上市的需求。
融资方面,IPO常规路径的企业,通过增发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成本较为低廉。但借壳的公司,要支付一笔购买股权的费用,就算借壳成功,也得等一段时间再融资。
借壳上市的利弊与风险
中国有句老话,欲速则不达。想要走捷径,必然要付出一些成本和代价。这些既可能是近期的,也可能是远期的;有些是看得见的,有些是看不见的隐形代价。
借壳上市虽然快,但是有哪些风险因素呢?高顿财务培训的IPO辅导专家Feng提醒大家要适当关注以下问题:
1、优质的壳难找,存在质量的差别。
能够提供壳资源的,一般是一些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如果负债过高,净资产过于臃肿,价格太贵,便相应增加了借壳的成本。
2、股权稀释严重。
你可别小看了股权的归属与比例这些问题,王石现在就是被它们弄得天天觉睡不好。借壳上市,新控股股东的比例就会偏低,这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妨碍日后的资本运作。
3、后续麻烦不少。
借壳之后,自己反而成为了别人家的子公司,而母公司又没有业务,便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梳理管理结构。此外,壳资源与拟上市公司的注册地不一致,迁移前后也会埋下不少麻烦。
那些年成功借壳”翻身”的企业
虽然借壳上市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但是想走这条道的企业依然趋之若鹜。毕竟谁都想快点成为上市公司,拿到资金来发展壮大自家的企业。而且前段时间黄了的“战创板”,活了“壳资源”,其市场要价还在水涨船高。
成功借壳上市,表现亮眼的企业,在中国都有哪些呢?
中国不少企业都是借壳上市,举个在百姓心中知名度*6的:天天飞驰在城市各大街道之间的圆通快递小哥,他家的公司便是走借壳这条路子的。
其他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例如,华远地产、金融街集团、中关村、北大方正、苏宁高顿、中国华润等,这些名气都很响当当的企业,均有借壳成功上市的经历。
看来借壳上市的公司,比我们想象中要来得多。这也说明,上市就和等快递一样,心态很浮躁,已经很快,还希望更快,巴不得睡一觉第二天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