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贸区能否转手海淘货 为规避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专家聚首沪上提前“会诊”
  借自贸区之便,商家将低成本采购到的进口商品放到网上销售,是否构成侵权?昨天,在一场高层次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平抛出了这个问题。
  这其实是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国内在知识产权领域可能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自贸区新开办的企业中,绝大多专注于服务和贸易业务,而在这两大领域,知识产权问题是引发纠纷的主要导火索。我们将面临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在昨天举行的上海知识产权专家咨询会议上,全国的知识产权专家进行了一番“会诊”。
  张平说,自贸区关税一旦放开,必定会有很多人采购国外品牌商品。一般来说,如果他要开一家实体专卖店,就必须得到特许经营的授权。但如果他开网店,那情况就复杂了。因为,特许经营权的背后是商标,而商标权利一般被认为具有地域性。但由于互联网在客观上打破了地域性,那么,网络销售国外品牌商品究竟是否侵权,目前看来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张平提醒的现象,实际上已经在上海自贸区有所显现。据报道,一家大型“海淘”电子商务平台近日已经在自贸区正式上线运行。
  张平说,未来,在自贸区转手“海淘商品”的现象可能越来越多。目前,对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纠纷该如何判断,国内缺乏研究。她建议,有关部门比如法院应及时推出判例,从而给电子商务企业一个合理的预期。言外之意是,等到类似转手销售的现象遍地开花,诉状纷至沓来再引导就晚了。
  网店侵权也许只涉及“小生意”,对一些战略性产业来说,与自贸区相关的知识产权挑战,更值得注意。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王景川昨天表示,自贸区已吸引了海外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谈到金融,人们往往忽视了背后的专利问题。实际上,国外金融机构很擅长运用专利工具,对自己的金融服务和金融衍生品创新加以保护。王景川回忆说,大约10年前,有一家美资大银行一下子在中国申请了1600多项专利。哪怕在今天,这个申请量也足以让这家银行跻身中国*5的专利申请者之列。虽然,该银行口头承诺说,自己不会在华过分主张专利权,但王景川仍将此情况上报。最终,国家组建了一个金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小组。
  王景川说,自贸区的设立势必引发新一轮金融创新高潮,而金融专利又是我们不太熟悉、不太擅长的领域。为规避可能的知识产权风险,国内必须早做准备。
  昨天的会议中,包括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华为副总裁宋柳平、中石油原知识产权负责人马燕等在内的企业界人士也都不约而同地提醒说,自贸区未来可能出现高密度、大规模的跨境技术转让、技术合作,国内企业必须要防范知识产权风险,既不能踏上别人的“专利地雷”而成为被告,也要提防一不注意在技术转让中放弃应得的权利。
  曾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展中国家司司长的王正发表示,自贸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内容,远远不止“保护”。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对知识产权加以全面的规范和管理。比如,可以创造环境,吸引国内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在自贸区集聚,让它们成为国内企业的参谋。此外,政府也要提醒国内企事业单位做足知识产权功课。
  “专利不是玩具,它是正常竞争的工具,也可能是不正当竞争的刀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新明强调说。
高顿网校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最热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