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小编在2014年11月3日早上为您整理了一则财经行业新闻:2014年逾百减排项目还要投资500亿 兰州治霾摘掉“黑帽”
每经记者 张静 实习记者 李菲菲发自兰州
作为曾经的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兰州提出铁腕治霾,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林业生态和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一揽子治污工程陆续展开。经过1年努力,兰州成功摘掉了污染城市的帽子。而因其效果显著的治霾手段,外界将其称为“兰州模式”,国家环保部官员还在公开会议上提倡各地学习兰州。在全国治霾背景下,兰州治霾的经验无疑值得学习和探讨,但它的得与失,成本和代价,背后的治霾经济账,亦值得关注。
巨大的轰鸣声中,飞机降落在兰州中川机场,出舱门没有想象中的灰暗和尘土飞扬,10月的天气虽然冷冽,但却天空湛蓝阳光和煦。
乘坐大巴进入市区,刚洒过水的路面湿漉漉,夹杂着些许泥土的清香。若不是长期生活于此,很难想象兰州曾位列“中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空气污染全国闻名。
“这两年才能看到难得的好天气,以前根本不可能。”兰州市民对目前兰州治霾的现状颇为满意。去年10月,环保部公布的国内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兰州在当年9月首次跻身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可以说摘掉了“污染城市”的“黑帽”。
“脱黑”背后,源于系列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治霾措施,针对工业、燃煤、二次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兰州铁腕祭出组合拳,被外界称为“兰州模式”。
诸如,对占比50%的工业污染,兰州市政府除了重点监控5家大型污染企业,对其他工业企业则通过“改、停、关、搬”等措施以降低工业污染。另推进百户工业企业搬迁“出城入园”。在治污资金方面,兰州则多元投入,除了国家环保部门及省市级财政资金,亦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当地官员透露,未来三年还有逾百个节能减排项目陆续上马,项目总投资高达500亿元。
从“污染名城”到“兰州模式”,兰州似乎创造了一个重工业城市治污的成功案例,亦引得国内众城市纷纷效仿学习。不过,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马建民提醒,“兰州模式”具有太强的地方性特色,并不能够简单地去效仿和复制。
兰州的“心肺之患”
数度上榜全国大气污染严重城市的兰州,可谓名声在外,是国内大气污染重灾区的代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守春2005年时曾撰文表示,兰州的污染早在20多年前已全国闻名。
新华社此前的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库中,包括中国112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与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值,兰州、乌鲁木齐、西安、西宁、北京污染程度最严重。
延宕数十年的大气污染,成为兰州的心腹之患。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张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重化工为主的城市,兰州的工业污染占到很大比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当地官方的工业治污工作汇报材料称,兰州是“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解放初全国156个重点项目有8个集中布局在兰州,使中心城区产业功能十分集中。
中心城区的产业项目给兰州带来GDP增长的同时,亦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上述工业治污汇报材料认为,兰州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尤其是市区5家大型高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占到工业排污80%以上。
事实上,兰州的河谷盆地地形亦为兰州大气污染的强力推手。兰州南北宽2至8公里,自西向东延伸约35公里,明显的盆地地形造成污染物不易向外流动。
“四面环山,大量灰尘粉尘排不出去,新鲜的空气又难进来,空气不流通,造就了兰州灰蒙蒙的天,尤其是西固。兰州的工业区,天晴的时候,爬山到山顶看整个西固,就会觉得被灰色雾笼罩着,而自己头顶的天空相对晴朗。”有兰州市民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中科院兰州分院与甘肃省环保局(现为环保厅)合作的“兰州市大气污染及对策研究项目计划书”中亦称,兰州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为333mm,由于河西走廊平流来的沙尘影响,大气污染物中总悬浮微粒(TSP)和大气飘尘(PM10)常年超标,TSP成份中有50%以上为壤土,这说明兰州的TSP中自然贡献及人类活动的二次扬尖贡献率很大,它是兰州市特定自然地理及气象条件的综合产物。
5家高污企业的变化
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之受单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诸多因素叠加影响,兰州几度位于“中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
为了脱掉头顶的 “黑帽子”,兰州亦曾试图治污,尽管有一定成效,但并未让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对空气污染的顽疾,有人甚至极端地认为,要想兰州的天变蓝,除非把山削掉,让风吹进来。
直到2012年初,兰州推出针对工业、燃煤、二次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治污措施,雾霾治理效果明显,短短一年多,兰州便退出十大污染城市之列,治霾被外界称之为“兰州模式”。
“这两年兰州确实下了大力气整治空气污染,冬天明显蓝天多了。”一位兰州市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慨。成功“脱黑”的背后,占比50%的工业污染治理成为关键和突破。而在工业污染中,5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占到工业排污的80%以上,成为治霾大头。
上述5家企业分别为酒钢集团榆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国电兰州范坪热电有限公司、兰州西固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对这5家企业我们实行四限措施。”兰州市工信委环资处处长魏立安向记者表示。
所谓“四限”、即限煤量、限煤质、限排放、限负荷。魏立安称,具体而言,按照兰州市政府要求,上述5家企业要限制用煤总量,严格控制煤质,控制排放总量及控制生产负荷,并对企业排污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2014年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对机组进行脱硫除尘技改,完成后工业污染排放量仅为1500吨,为治理前的36%。
与此同时,兰州市环保局对5家重点污染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并整合现有监测监控手段,实行环境在线监控平台、空气监测子站、流动应急车监测监控数据三合一,严控5大重点企业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四限”措施,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的搬迁尤为引人注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兰州市发改委获取的数据显示,该公司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分别占市区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39%、15.9%和30.2%。
“兰州石化已确定落址兰州新区,但具体选址的方案正在论证。”兰州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其搬迁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百家工业企业搬迁
除了通过对上述5家大型高污染企业进行“四限”和排污改造,对工业企业实行“出城入园”,亦是兰州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
“我们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对高排放工业企业实行停产减排,对不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企业进行关闭淘汰,并通过‘出城入园’项目实现环境治理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魏立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而据记者了解,此次工业企业搬迁涉及100户。兰州市工信委走廊悬挂着的《2014年100户企业出城入园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清晰了然,表中详细地标明出搬迁企业名称、项目内容、搬迁方向、目前进展等细则,三毛纺织集团、兰州兰电等诸多国企均位列其中。
兰州工信委产业规划处处长卢晓春告诉记者,“出城入园”项目最早于2006年就开始实施,但早期进程较慢。直至2013年4月《兰州市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实施方案》以及100户*9批出城入园搬迁改造企业名单的出台,使得该项目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100户企业仅是搬迁的首批,卢晓春透露,相当于前期工作将由这100户企业带动,后期对于符合件的企业再陆续实施搬迁。现在重点围绕这100户企业开展工作,计划从2013年到2015年陆续实现这些企业的搬迁工作。
“2013年前一些搬到远郊县区的企业已陆续竣工,目前有十来户企业已投产。搬到兰州新区的78户企业中,有20多家已开工建设,有6户已进行到投产阶段。”卢晓春说。
按照兰州市政府设想,作为工业治污的举措之一,上述100户企业的搬迁除了改善大气环境,更是实现了缓解兰州城区交通压力和企业自身转型升级。
卢晓春表示,搬迁的企业中重型装备企业数量较多,该类企业在原料输送及产品出入进城中均使用大车,而治污方案中对于此类车辆则明确限行,“搬迁后车辆便不需要往返于城郊两地,不仅降低了了对空气的污染,还减少了城市拥堵的现状。”
在实现企业升级转型方面,“搬迁也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以兰石集团为例,其原在七里河区的产区占地1400多亩,搬迁后的新厂房扩充至近4000亩,产能实现了成倍增长。”
治污资金多元化
诸多严厉治污措施推行背后,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和支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兰州已形成多元投入治污的格局。
“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财政部、环保部拨款,省市级财政支持,以及社会资金,企业自筹资金等。”兰州市一位官员表示。
如2013年,公开报道称,当年财政部、环保部下拨中央环保专项资金2.3亿元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甘肃省级财政支持1.1亿元开展燃煤锅炉治理改造,兰州市级财政大气污染防治投入突破4亿元,并通过政府资金引导,拉动社会投资18.9亿元。
在企业自筹资金部分,典型的为企业出城搬迁。卢晓春告诉记者,企业搬迁大部分资金还是要由企业自行承担,但政府会给予诸多优惠政策。
在财政补贴方面,兰州市将各级政府补助资金,着重用于治污管理、节能减排项目。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亦能再次获得相关的财政资金支撑,良性循环。
据记者从兰州工信委获悉,截至10月27日,兰州新达标天数217天,同比增加47天,达标率72.6%。在污染物的排放方面,二氧化硫年平均值、氧化碳和臭氧日均值都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和PM10的指标分别下降15.92%和9.09%。
环境治理方面的成效已为这座城市带来新的经济价值。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 《2014年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名单公示》中,兰州赫然在列。
“这是对兰州近几年环境治理的肯定,也是经济发展的机遇。未来三年我们将有121个节能减排项目陆续上马,项目总投资高达500亿元。”兰州市财政局城市建设处处长张旻昕说。
据《兰州日报》报道,此次兰州入围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意味着2015到2017年间,兰州将获得最多可达27.4亿元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这是兰州获得的数额*5的一笔中央财政单项奖励资金。
《《《
访谈
兰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马建民:兰州地域特征突出 治霾模式不可复制
每经记者 张静 实习记者 李菲菲发自兰州
因治霾效果明显,兰州治理大气污染被外界誉为“兰州模式”,引来众多城市效仿学习。然而,针对兰州治霾背后的成本支出,亦有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质疑兰州的某些治霾手段过于激进,给企业带来负担,成了一本难算的糊涂账。
“兰州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国内城市能从兰州的“脱黑”经验中获得怎样的治污借鉴?就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采访了兰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马建民。
兰州治霾有太多地域特征
NBD:您怎样看兰州治理雾霾的“铁腕”手段?
马建民:兰州(治理雾霾)近几年的力度相当大,几个重要的工业污染源都在陆续搬迁,包括今年对燃煤锅炉的改造。去年,政府还严格按照“网络状”的管理模式,一个领导负责一个网格,工作不力便会被革职。今年初,负责西固区的兰州市环保局某副局长因此而去职。
NBD:雾霾治理被总结出了“兰州模式”,您怎么看待?
马建民:所谓“兰州模式”有太多地域性的特征,并不是可以轻易复制的。除了特殊地形原因外,兰州(也有一些便利之处),不像其他很多地区为区域复合性污染,以北京为例,若仅仅是北京地区减(污染),其他相邻地区不减,(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就不是非常明显。兰州周围很少有大气污染源,区域污染源较为单一,只要把几个污染源控制好,治理起来见效比较快。
要说“兰州模式”真正值得借鉴的地方,我觉得是政府力度,其实全国各地污染成因大同小异,都是根据污染源加以治理。兰州市政府通过强制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企业搬迁、洒水除尘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环境。当然治理环境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政府也要在这两个方面做平衡。
NBD:目前兰州在治霾方面还有哪些重点的任务和项目?
马建民:目前兰州正在筹备建设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环保部要求在2016年初各个省会城市都要完成该体系的建设,这种系统主要用于监测每天的大气污染指标数据。
目前兰州市环保局已经做了预算,我们正在进行前期的调研工作,兰州很有可能成为西北*9个把这个项目做起来的城市。
NBD:在环境治理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应该如何克服?
马建民:兰州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存在先天的不利因素。去年的“国十条”要求到2017年西北地区PM10指数降低12%~15%,这对兰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兰州的尘土比较大,最深最厚的黄土层就在兰州。其次兰州空气比较干燥,植被较少,很容易引发扬尘污染。
若想真正实现环境的长效治理,必须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兰州市政府也有这方面的意识,去年我看到过一个方案,未来5~10年政府计划投资10亿元用于植树造林,但实际的落实情况还不确定。对于兰州而言,植树造林的成本较其他地区还是相对过高。
长远治污政策要综合考虑
NBD:通过近些年的治理,目前兰州市的环境现状是如何的?
马建民:环境较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具体的污染情况存在不可控性,很多成因我们也在论证中。兰州因其特殊的地形,市区里污染物很容易聚集但很难散出。
另外,今年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现状也较前两年严重一些,兰州的光化学烟雾成因较为复杂,城关区和西固区的成因都不一样。西固区化工厂较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比较高,光化学烟雾的构成主要就为工业污染,而城关区主要构成为汽车尾气。
NBD:您之前是在加拿大从事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在此方面国外有哪些经验方法值得国内借鉴?
马建民:我之前就职于加拿大的环境部,在加拿大任何项目的落定都需要其他国家的专家参与,以保证其判断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大气污染的治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前期要做一个不确定性分析,要提前考虑有哪些客观及主观因素会影响未来项目的施行。
除此之外,国外的法制建设较国内健全。一个项目的开发有很多环保条例要遵循,有很多机构在监督。上世纪90年代多伦多黑河边的一个小工厂将污染物排放至河中,后来工厂的主人不仅因此被罚得倾家荡产,而且被判入狱两年。
NBD:怎样才能形成一个长效的大气污染治理机制?
马建民:一套真正科学的治理模式需要反复论证,需要政府的决心和行动力。兰州市环保局目前的压力非常大,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压力会促使政府加大督查力度,增强治理效果。
一个长远的治污政策,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论是洒水还是限产等措施都不是长远之计。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建立形成一个长效的大气污染治理机制,需要政府、人民、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集合以及制度的保障。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