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2014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四届年会于2014年2月11日-14日在黑龙江亚布力召开,本届年会主题市场的决定作用--理念与行动。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会上表示,他赞成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准入更加开放,赞成中国金融机构所有制更加多元,但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与其是否按市场化配置资源关系并不必然。
  以下是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晚上好!
  非常感谢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组织方邀请我参加此次论坛并作主题演讲。按会议的主题,我想讲一讲“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
  讲到这个题目,我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场景:那是在2006年10月,工商银行IPO全球路演,从香港到迪拜,再搭夜班机凌晨到纽约后,在客房的“纽约日报”上看到一篇评论工行IPO的文章,该文对中国商业银行能否按市场化原则发放贷款充满质疑。几小时后,一场500多人参加的大型路演同样火药味十足,提的*9个问题就是,“你们是中国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贷款怎么办?怎么防范贷款风险?”。我回答说,“我们是商业银行,会按商业原则办事,如果不符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我们会说‘不’,面对台下疑惑的目光,我又补充说,亚洲金融危机使政府认识到干预微观经济运行的弊端。工行IPO最后大获成功,我想这是国际社会认可了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进步。
  其实,不仅国际社会对中国商业银行能否按照市场化原则发放贷款仍存疑虑,国内的质疑声也未间断。那么究竟什么是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该怎样实现市场化配置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它也必然会带来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金融资源是稀缺的资源,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其配置是否合理有效决定着经济能否健康高效运行。根据经济学理论,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参与主体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对金融资源进行分配、组合以及再分配与再组合的过程。据IMF统计,2013年我国储蓄率超过50%,位居全球第三,我国的金融资源相对丰富。因此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最有效地配置在效率*6或效用*5的用途上,对更好地支持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在是否按市场化配置资源争议较多的集中在这么一些问题上:
  一是不同规模的企业获得金融资源的难易程度不同。有人提出国有大型企业和项目可以比较容易地从银行得到贷款,而民营的小微企业贷款就相对困难,这就是金融资源配置没有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其实为社会稳定和充分就业,政府对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一贯是大力倡导的。当下一些商业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大项目可谓是一种“市场的盲目性”,是金融资源天然具逐利性和风险规避性的体现。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对规范稳健,融资规模大,违约率低,看来很符合银行的市场化贷款原则;而很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充分,贷款规模一般较小,且违约率较高。从当前银行按企业规模进行不良贷款率来排列,也得出同样结果。但这种“市场化的选择”不一定是理性的。大型企业、项目违约率低、但一旦违约则损失额巨大,小微企业则反之;大型企业、项目贷款集中、风险暴露滞后,而小微企业又反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分流大型企业、项目的融资,加之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原则会促使商业银行加快转向小微企业市场。工商银行目前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余额已达1.9万亿元,这是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对风险控制技术能力较强的银行的步伐还可以加快。商业银行对客户融资的选择只有注重安全性、效益性权衡,短期和长期的效益及风险的权衡,才能真正实现让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是认为市场化配置资源与银行的所有制结构有关。甚至认为民营银行多了必然会更市场化配置资源。我赞成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准入更加开放,赞成中国金融机构所有制更加多元。但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与其是否按市场化配置资源关系并不必然。分析全世界百年来的金融史,千千万万银行破产了,应该还是私营银行占多数。虽然由于一些民营银行的资本和规模比较小,受贷款集中度监管的影响更明显些,只能支持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民营比例占多。不过一些地方民营银行参与大型国有企业及项目融资的热情相当高,埋怨自身无法介入的不公平。这与问题一又十分矛盾。金融业是具高度风险的行业,“想要赚大钱吗?你就开银行。想要亏大钱吗?你也开银行”。不管什么所有制银行,都是人经营的,影响来自外部,但须通过管理者传递。所有者、管理者行为扭曲,都会造成风险。
  三是认为金融微观主体都去追求价值*5化,就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在市场中是价值规律起决定作用的,那么各微观机构都追逐高盈利,是否是理性的市场选择呢?这几年的中国融资市场中,一些资源性企业,一些房地产企业可以给出高额的利息回报,然而融资的长期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追逐盈利中,收益和损失从正负两个方面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抉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收益和风险的合理匹配,是永久的难题。在抉择中,不同银行家的风险偏好,决定了他们的成功或失败。昨天和今天风险低,不代表明天风险低。将鸡蛋都放在今天“违约率低,风险率低’的一个贷款篮子里,一旦借款人偿债能力变化,巨大的违约损失率是金融机构不能承受的。当初按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一些企业和项目,若干年前还是牛气冲天、门庭若市,金融机构趋之若鹜;但今天亏损巨大,频临破产,成为金融机构的苦恼来源。因此在追逐市场效益*5化时,价值标准的时间长度必须成为重要因素。
  此外,银行还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经济金融、讲社会责任是不是符合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企业为社会作贡献,通过辛苦经营,创造税利,反馈社会,造福人民是最光荣的职责。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牢固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将履行社会责任嵌入到银行发展战略中,这实质上是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协调发展问题。要追求建立一家基业长青的优秀企业,要追求成为一家最受尊重的银行,只追求短期的目标不能长久。
  因此实现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金融市场化的初期过程中,并不一定出现充分有效竞争而导致企业和消费者福利增加;并不一定微观金融主体和投资者的行为都符合理性;并不一定在短期就会形成市场化条件下的均衡基准价格。由于中国金融总量和结构失衡,由于不那么成熟的市场和参与者及创新,对金融的监管始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避免金融监管不足和过度?
  所以实现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还需要在若干方面继续推进和完善。
  一是完善市场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促进市场参与主体向理性经济人转变。市场参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关键。通过制度、法规约束市场参与主体的战略偏好和经营行为,促进其按照理性的市场原则合理配置资源。
  二是培养储户和投资人的风险意识,引导资金的理性流向。储户和投资人亦是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其行为偏好影响着金融机构的资源流向和配置。要通过对投资者风险教育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的监管,打破市场对投资理财存在金融机构隐性担保的幻像。对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优势肯定的同时也要提示产品的风险。最终形成成熟理性的投资人群体,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完善资源配置市场化的一系列基础工作。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就是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民营银行的批准就是金融准入的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货币流通的市场化,加之上面所说的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金融市场的竞争和资源配置更加充分有效。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以及破产退出机制,降低市场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并培养其风险意识,为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良好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推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放宽民营资本进入条件,弥补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综上所述,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定价和经营转型,才能使微观经营主体更具活力,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外部环境才真正成熟。
  尽管市场要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有时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一缺陷导致百年西方金融史中市场失灵不断重演,从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到30年代大萧条,再到前几年的次贷危机都是典型例证,另外,金融风险的滞后性加大了市场调节难度,中西方的金融史的案例,无数次证明了市场失效的理论,还有是金融风险的滞后性,在舞曲还没有停的时候,欢歌笑语中您能判断出谁是明天的“雷曼兄弟”吗?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离不开政府适当和理性的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
 
高顿网校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