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正在浏览“业界评论”频道的网友吗?高顿网校小编邀您来阅读这篇1月26日礼拜一的文章——胡家源认为放权之后政府应为监管补课
  新一届政府正在试图消除中国以往“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治理模式的弊端,其选择的核心切入点在于调整政府与市场的权力配置关系。
  放权于市场,目的是激发其创造能力,释放被权力和制度扭曲的经济活力;“放”的同时能否保障经济秩序、营造公平、塑造新环境,则取决于政府“管”的水平。我们认为,当前更重要的是后者,即培育政府的治理能力,尤其是监管市场的能力,以防止“权力真空”和“市场失灵”的情况出现。
  放权并不必然导致“权力真空”,但放权不问责、放权不彻底以及放权不赋能的简单化处理,却容易引发“有权不愿用、有权不敢用、有权不会用”的实际后果。这也是某些政府部门“宁无为、不出错”庸俗为官之道的体现。比如某些财政资金项目投资下放地方,地方出于种种考虑,宁可将钱放在银行形成“沉睡的存量资金”,也不愿投入需要的地方,类似做法积少成多,以致形成财政顽症。
  除了政府体系内的“权力真空”,放权最令外界担忧的还包括害怕“一放就乱”。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市政管理等一些事关公共利益的领域,原本就存在“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等不合理的监管弊端,放权不可避免会涉及到这些领域。特别是放松一批行业的前置审批和准入限制,简化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在激发市场创业就业活力的同时,人们担心也会将不符合条件、不具备诚信的市场主体放进来,鱼龙混杂,增加消费者的辨别难度,加剧市场出现某些风险的可能性。
  因此,放权之后,科学合理地设计政府权力运行方式和流程,提高政府治理、监管市场的能力,尤为重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放权与监管比喻为处理政府与市场的“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圆了,车子才能跑起来;他使用“宽进严管”来动态诠释政府权力“有破有立”的运行边界,以区别于以往重事前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的做法。前不久,在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他还表示要用“技术+制度”的方式让权力运行处处留痕。
  我们认为,这是新一届政府对简政放权改革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旨在破除政府内外对“放权”本身的简单化理解和片面化执行,杜绝“庸政”、“懒政”。那种认为简政放权就是一放了之、一劳永逸的思想和行为,是对简政放权的片面理解,容易导致在实际政府治理中出现简单粗暴、当“甩手掌柜”,甚至以“不作为”为由设立新的权力门槛的倾向,足以为戒。
  宽进严管,一方面要求政府将权力运行由单向形式改为双向形式,即“使权力和责任相统一”,“有权力者必有责任”;另一方面,除了转变职能,理顺权力关系以外,还须进一步建立完善监管的相关法律体系,使得监管本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此,政府才能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还需要从技术和制度上,运用市场本身的力量建立信用筛选机制,以使执法过程公正透明。
  培育市场监管能力、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并不仅仅是当前简政放权改革的权宜之计,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包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也是重点之一。政府的诸多职能之中,作为市场“守夜人”的角色于当下中国或许更为紧迫,而要当好这个守夜人,政府仍应补课。
  来源:经济观察报